3月以来,随着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披露越来越多,房企库存总量飙升的数字也越来越清晰。
据统计,目前,沪深两市已有52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披露2011年年报,剔除ST公司和一些不可比因素后,48家A股上市房企2011年末的存货合计高达5906.74亿元,同比增长45.8%。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上述数据来看,负债攀高、资金成本急升等问题已经不是房企首要解决的“头疼”问题了,去库存才是开发商的当务之急。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承诺“不降价”的宝龙地产也开始熬不住了。宝龙地产首席执行官许华芳日前表示,新开项目都会推出一定的促销。他还坦言,“没促销肯定很难卖”。
库存总额近600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48家A股房企中,上市房企2011年末的存货合计高达5906.74亿,有14家房企2011年末的存货同比增幅超过30%,有7家房企的存货同比增幅超过50%。
有机构认为,随着2010年大量开工的项目陆续竣工,房企去库存化的压力将与日俱增。据悉,按房企存货和营业成本,以去年的开发和销售进度计算,48家房企目前存货的消化周期达4.62年。
据数据统计,万科以750.02亿元的存货绝对值增幅位居A股榜首。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万科的各类存货中,在建开发产品1380亿元,占比66.2%;拟开发产品629.9亿元,占比30.2%;已完工开发产品72.4亿元,占比3.5%。
除此之外,据了解,万科的存货周转天数已达1442天,同比增加105天。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也曾在一次论坛上表示,截止到目前,从全国在建项目的面积来看,按照2011年的成交量,至少可以卖三年。
钟伟分析,到2013年底,商品房房屋库存大约为45亿—46亿平方米,由此导致每年支出的资金占用成本大约为3000亿—3500亿元,从而严重挤压房地产利润。
事实上,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行业真正风险在于不断累积的房屋高库存。
曹建海也向本报记者表示,一些上市房企过分相信土地升值能够带动产品升值,这几乎成为一些上市房企根深蒂固的观念。但事实上,现在经济成长形势并不好,导致土地升值空间相对不大,甚至部分上市房企的资产正在大幅缩水。这个时候,库存居高不下导致房企回笼资金慢,而资产缩水却在加快,开发商因此而深陷高库存“泥潭”。
去库存前景堪忧
实际上,针对上述房企高库存现象,也有声音称,近期,楼市成交量正在回升,库存也在随之降低。
对此,北京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张大伟向本报记者表示,虽然市场上的交易量出现小幅回升,但从成交量的绝对值来看,2月份的销售面积仅相当于2011年标杆房企月度平均销售面积的6成,市场依然处于低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原地产的监测,截至到2012年2月底,标杆房企在售项目库存量相对于2011年5月底增加了约6成。
张大伟还表示,虽然开发商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各自的推盘节奏和推盘量,但库存量的持续增加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总体来看,房企去库存难度很大,前景堪忧。
“高库存对于企业非常不利”,曹建海向记者直言,企业已经陷入艰难困境,当务之急是降价促销以回收现金。
而宝龙地产就是真实的写照,许华芳在公司业绩发布会上坦言,公司接下来会有降价促销活动。
据记者了解,宝龙地产2012年全年可售货源约120亿至140亿。对此,3月27日,标准普尔发布评级报告称,今年宝龙地产将激进地推行降价策略,从而尽快处理日渐增加的库存。但是,许华芳却强调,降价幅度很小,仅10%左右。
“去库存的程度将直接取决于开发商的降价幅度”,曹建海直言,以目前整体经济增长前景和市场情况来看,想要完全消化库存非常难。个别上市公司如果能够加大降价幅度,以价跑量,那么可能会率先抢占市场份额,进而能够喘口气,以待市场出现转机。
曹建海强调,有些房企旗下项目甚至要降到成本价以下,用过去所获利润来弥补现在的损失,或者出售资产,才能在这个行业继续生存下去。
“行业内30%-40%的企业亏损将成为正常现象”,曹建海直言,没有人能够救这些企业。有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示,有些房企本身就属于高杠杆经营,再加上高库存消化不良,资金回笼缓慢,资产缩水却在加快,风险自然会凸显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标普上述报告将宝龙地产的企业信用评级由“B+”下调至“B”。标普称,该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已经从“激进”恶化到“较高杠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