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理解中,这种行为更多的是一个作秀,酒企不可能将有些数据公布出来,这样并不可能起到有效的遏制酒企打假的作用。”
每经记者 曹晟源 发自成都
4月21日之后,消费者就可以看到五粮液、贵州茅台、泸州老窖、江苏洋河、汾酒杏花村、郎酒、剑南春、水井坊在内的8家白酒企业,销售渠道和供应量的相关资料,这也被业内称之为“双公开”。
昨日,就在“双公开”宣言公布的1个月之际,有专家坦言“双公开”推行有难度,而上述白酒企业目前也没有公开“双公开”进度。
“双公开”信息下月披露
走进茅台镇,可以看到不少酒企的LOGO或是名称,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着茅台的擦边球。而俨然成为高端白酒的茅台,在终端市场上也成为一些假酒或是高仿酒的替代对象。同时不少白酒也正经历着类似的情况。“双公开”正是在这个大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2月21日,在国家质检总局指导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四川省成都市组织首批五粮液、贵州茅台、泸州老窖、江苏洋河、汾酒杏花村、郎酒、剑南春、水井坊在内的8家白酒骨干企业,签署自律宣言,共同承诺“双公开”:即公开销售渠道、网点和供应量;公开假冒产品产销商名单和案件查处情况。
上述白酒企业表示,在该自律宣言发布之日起60日内,向社会公开有关产品销售信息。也就是说4月21日之后,上述8家白酒企业此前一直被“藏”在怀中供应量和渠道,将一部分呈现在消费者眼前。
昨日,记者试图联系上述8家白酒企业询问目前“双公开”的推行情况,有白酒企业表示因为前段时间密集参加列入糖酒会等展会,目前尚未有相关信息披露。其他的酒企也没有对其目前的“双公开”情况予以公开披露。
根据该宣言的内容,每家企业将确定1-2种品牌影响力强、销售数量大、市场占有率高和假冒行为集中的主导产品,作为先行公开的品种。 其中公开的相关资料包括商标和商品名称、每个产品在每个地区市场每年的供应总量(公布到县级);指定经销商(批发)和专卖店名录及联系方式;主要零售和餐饮网点名录及联系方式,其中直辖市、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城市、县级的网点分别不少于300家、100家、30家、10家。
五粮液集团副总经理朱中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的采访时表示:“‘双公开’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增强其约束能力,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酒品的质量问题。”
商业机密影响公开程度
一瓶茅台酒,出厂价格619元,但是在终端销售渠道商处,却高达2000元左右。其中1000多元的中间利润环节,被层层经销商所剥去。与此同时,能够成为一家茅台的经销商也需要一定的关系才行。
“双公开”将白酒企业一部分的销售渠道和供应量数据的公布,是不是这些中间环节的秘密也将由此公之于众呢?
白酒企业和传统的销售企业一样,其销售渠道和供应量都是企业的商业机密。
“对白酒企业而言,这样的双公开必然存在难度。”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坦言,“由于这些信息都是企业的商业机密,一旦曝光,必然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导致企业丧失商机和市场,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白酒行业复杂的销售渠道也加大了企业完整信息的公开难度。”
由此看来,对企业而言,如何在公布相关信息的同时又能适当地隐藏自己独特的商业机密,这对于上述白酒企业家来说是接下来这1个月至关重要。
同时,上述8家酒企旗下有多个品牌,公开1~2个热销品牌,在一位资深的研究白酒业内人士看来显得杯水车薪。他对于“双公开”持一种较为谨慎的态度,“在我理解中,这种行为更多的是一个作秀,酒企不可能将有些数据公布出来,这样并不可能起到有效的遏制酒企打假的作用。”
在他看来,打假更多的还是要依赖相关政府部门,单单是企业是不可能完成的。
不过周思然眼中,“双公开”的示范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是相关部门遏制制假售假现象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对于“双公开”是否能够持续下去,“这主要取决于该种方式能否获得预期的效果,若效果不佳,企业何必冒着商业机密被曝光的风险,但若效果显著,则将大大规范行业环境,不仅提升了行业和企业的形象,更是为企业节省了建立打假队伍、开发防伪技术等方面的支出,带给企业丰富的无形和有形利润。”周思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