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新江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李新江 发自北京
华夏王亚伟参与中恒集团定向增发进出得意;新华王卫东布局国中水务、洪城水业斩获浮盈;兴业全球王晓明慧眼成飞集成、中科英华频谋“暴利”……
市场上不乏明星基金经理折桂定向增发的案例,但是幸运的永远只是少数。在经历了2011年市场漫长的走低行情之后,年初基金参与定增出现解冻迹象,多家基金公司热情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随着今年年初一波市场反弹,去年受到市场冷遇而被迫调低定增底价的上市公司,在今年年初定向增发实施过程中频频受到公募基金热捧,以阳光照明为代表的个股因此还被抬高了增发价格。
无论机构热情是否高涨,无论大股东助航是否给力,无论参与者市场号召力多强,市场行情似乎并不买账,包括中国南车和阳光照明在内多只定增个股在短短几个交易日之后,就跌破或濒临跌破增发价格。宗申动力在参与者浮盈高企后不久,也于昨日(3月28日)大幅下跌,给获配机构一个下马威。
阳光照明:基金追高增发价
阳光照明非公开发行顺利完成,是近期市场上增发“解冻”比较典型的案例。
根据阳光照明本周二发布的《2011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结果暨股份变动报告书》,本次增发股已经于3月23日在中国登记结算公司上海分公司办理完登记托管手续,锁定一年后将于2013年3月25日上市流通。
其中嘉实、华安、国泰和广发等四家基金公司分别认购1100万股、800万股、790万股和600万股,占到本次增发总量的60%左右。
国泰基金和嘉实基金在询价阶段,最高报价均达到17元/股甚至更高,在机构的热捧下,阳光照明非公开最终确定为16.50元/股,相对于公司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即15.72元/股,溢价4.96%。
昨日阳光照明股价一度下触至16.50元/股的增发价,最终在尾盘买单的死守中收报于16.57元/股,暂时免去破发之虞。
阳光照明正是近期流行的 “低价增发股”之一,由于2011年受到市场走低冲击,为了保证非公开发行顺利完成,阳光照明修订了增发预案,将增发底价由19.24元/股调至15.72元/股,发行上限由4800万股增加至5900万股。
实际上这一价格底线在今年一季度频频被跌破,参与网下发行与在二级市场买入的折价优势并不明显,相关基金的投资在昨日也险遭浮亏。
中国南车:社保护航难挡破发
调低增发价格,社保基金、大股东、5大基金公司联手护航,仍然没有阻挡中国南车破发的脚步。昨日中国南车收报4.37元/股,跌幅达到2.46%,已经跌破4.46元/股的增发价。逆市追捧中国南车增发的5大基金公司浮亏已经在所难免。
因为受到动车事故波及,2011年9月份中国南车发布的新融资方案中,募集规模从110亿元缩至90亿元,增发价格从6.02元/股下调至4.46元/股,增发股份数从18.27亿股增加至19.63亿股。尽管如此,中国南车昨日破发仍在不少业内人士的意料之中。
公募基金豪赌似的参与,属于盲目还是理智?受到股价频频下跌影响,市场的质疑之声逐渐向前者倾斜。由于认购金额较大,参与配股的易方达、嘉实、鹏华、兴业全球和招商基金,浮亏额度可能遭到继续拉大。
根据3月17日中国南车发布的非公开发行公告,社保理事会转持二户以3.5亿元认购7850万股,锁定期一年。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为第二大买家,以4.80亿元认购1.08亿股,限售期为12个月。嘉实、鹏华、兴业全球和招商基金也参与了认购,认购金额均在1亿元以上。
与社保基金捧场遥相呼应的是,中国南车的大股东再次显示了财大气粗的本色,中国南车集团最终埋单认购增发股的金额高达60.75亿元,约占87.55亿元融资总量的七成。
宗申动力:1.2亿浮盈成“浮云”
4家基金公司热捧宗申动力非公开发行,是近期基金浮盈比例最大的参与项目之一。2011年9月份,因市场环境变化,宗申动力为保证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顺利进行,将增发价格从不低于8.94元/股下调至5.44元/股,价格下浮39.15%。
这一增发计划于今年1月19日获得证监会核准,非公开发行的新增股份共计1654.41万股已经于3月22日上市,净募资共计约8.74亿元。
中海基金、兴业全球基金和华宝兴业基金等三家公募基金公司分别获配1900万股、1750万股和1700万股,中国泰君安资管获配最多为2000万股,包括平安创新资本在内4家投资公司也参与了申购;刘益谦执掌的国华人寿保险同样获配1700万股。
3月22非公开增发股份上市当提股价收盘7.49元,为参与增发的机构锁定37.68%的浮盈,高达3.29亿元。然而在昨日大跌中,宗申动力收报于6.72元/股,跌幅高达8.94%,获配机构浮盈减少为2亿元。
不过从去年四季度机构股东持股变动来看,有多家机构进行了布局。华富竞争力优选持有766万股,华宝旗下一信托持有600万股,申万证券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持有392万股,均为去年第四季度新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