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石磊 钟舒
每经实习记者 石磊 钟舒
华尔街沸腾了。《纽约时报》评论版一篇题为《我为什么离开高盛》(《WhyIAm
LeavingGoldmanSachs》)的文章成为投资界人士讨论最多的话题。发布这篇评论文章的,不是别人,正是全球知名投行高盛的执行董事GregSmith。他同时以此方式辞职。文章称,高盛客户利益至上的传统已被如何最大化地剥削客户的理念所取代,道德品行沦丧是对公司长期生存最大的威胁。
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高盛内部做出了有力回应,但包括BBC、《卫报》在内的多篇财经评论文章,对高盛乃至整个投行圈的做事方式和文化提出了质疑。
“如果一家公司一心只想着赚钱,又能维持多久呢?”GregSmith文末的一句话发人深省。
每经实习记者 石磊
“1999年,高盛成为一家公开上市企业。从那时起,它的交易操作便开始损害到客户利益,甚至连整个经济都受到了影响。这样一种生意模式实际上导致了很多的利益冲突。” 前美联储主席PaulVolcker本周三 (3月14日)在大西洋杂志主办的经济研讨会表示,GregSmith的辞职信其实反映了过去十几年以来投行文化的变化。
热衷自营业务
PaulVolcker指出,在一些年份里,尽管华尔街光彩夺目,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经济也同样辉煌。“由于银行大量获利,工薪阶级缺乏提高生产的动力。”PaulVolcker在演讲中抨击道,家庭平均收入在经过通胀调整后,几乎没有增长,这导致了一个不平衡的经济。而高盛也已逐渐远离了过去曾经专注于客户需求的战略。事实上,从自营业务交易成为华尔街获取高额利润的利器以来,高盛已经不在专注于传统的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而投行热衷于自营业务交易正是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1年1月19日,在高盛公布的其2010年第四季度财报中,这家有着超过140年历史的金融机构首次披露了自己赚钱的细节:自营业务交易信息。这份财报的数据显示,高盛利用公司自有资产投资了股票、债券和房地产。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高盛在自营交易的过程中,一直凌驾于客户之上。而自金融危机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也在纷纷反思自营交易。GregSmith可能就是厌倦了高盛的江湖规则,才萌生退意。
应加强资本监管
对于自营业务的“毒性”,著名财经作家、《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这其实并不是新话题,投行业务历来就是如此。早在金融危机之前,这样的问题就已经到处泛滥。
宋鸿兵认为,某些投行研究部门发布的报告对市场是一种误导。它并没有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去分析判断,而是与自营部门利益形成了一种默契和纠葛。对公司高管而言,只要对公司有利,则不在乎牺牲客户资金。亚洲很多富豪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可能是投行有意为之。
宋鸿兵指出,一方面从公司内部监管上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公司员工或多或少都会有串门聊天抑或是电话邮件接触的机会。自营部门、研究部门和理财部门三者很难通过内部道德约束,建立防火墙来隔绝关联。因为以上三个部门捆绑在一起,最后都是为了本公司赢得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从法律监管上来看,由于实际操作中利益传导没有清晰的法律判定,监管部门无法深入公司内部获取第一手证据,法律监管上留下了大量灰色地带,而自营交易利益输送屡禁不绝的原因就在于此。
宋鸿兵认为,自营风险是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和监管的难题,如果占据金融业主导地位的英国、美国不做切实改变,我国将很难控制跨境自营交易。为了应付潜在风险,中国应该加强资本监管。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高盛是金融大鳄,自营交易背后肯定体现了它的利益。不过,金融危机之后,投资者对高盛左右世界呼风唤雨的能力产生了质疑。美国政府希望使用商业银行的规则来加强对投行业务的监管。
/事件回放/
执行董事公开发文离职称已厌倦高盛的“提线木偶”文化
每经实习记者 钟舒
美国时间周三下午四点,高盛股价收报120.37美元,急跌3.4%,一个交易日内市值蒸发21.5亿美元。而这正是华尔街版本“一个陌生高管的辞职信”所引发的震动。
“坦白讲,(高盛)现在的文化环境(将利润置于客户利益之上)是我见过的最有毒、最具破坏性的。”本周三(3月14日),《纽约时报》评论版刊载的一篇题为 《我为什么离开高盛》的辞职信,令这家全球最负盛名的华尔街金融机构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辞职信的作者是现年33岁的南非人GregSmith,高盛前执行董事(ED)、高盛驻伦敦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的美国股票衍生品业务负责人。
“让我感到反感的是,(高盛)这里的人在讨论如何榨取客户时毫不掩饰。仅在过去的12个月里,我已目睹5名董事总经理称呼他们的客户为“提线木偶(muppets)”,有时在内部邮件中人们也使用这些字眼。在过去,领导意味着信念、成为榜样以及做正确的事,但现在,只要你能为高盛赚足够多的钱,你就能够得到升职。公司道德品行的沦落已经成为了高盛长期生存的最大威胁。”
在这封辞职信中,GregSmith回顾了自己在高盛的工作经历和感受:斯坦福大学全额奖学金获得者,实习生工作即是在高盛,正式入职后更是一做就是12年。然而,就在这12年间,GregSmith却慢慢发觉高盛曾经的客户利益至上文化已不复存在,高盛变得太注重捷径。“当我意识到自己不再能看着学生们的眼睛,并且告诉他们在这个地方工作是多么棒时,我想是时候选择离开了。”
这样一封言辞激烈辞职信的公开,令GregSmith的同事、友人都吃了一惊。目前在伦敦金融机构工作并和Smith保持联系的一高中密友称,“这(高调辞职)完全不像Greg的个性,他很传统、保守,也很有理想,并不是外界认为的那种典型投行人。”
据 BusinessInsider,AvneeshSinghSaluja曾在2006年接受Smith对其的实习培训,并于2007年~2008年期间担任高盛分析师,他表示,Smith给新进员工提供了很多帮助。他是一个友善、有才华、平易近人的人。
除了对高盛“提线木偶”文化的厌恶,对于造成Smith愤然辞职的其他原因,市场也有着不同的猜测。
华尔街日报表示,奖金收入可能也是Smith与高盛产生摩擦的一个因素。高盛目前已削减大量副总(执行董事一职相当于副总(VP))的薪水,减薪主要针对公司派发大量奖金的那些人,Smith必然受到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按照“非贬 低 条 款 (on-disparagementclause)”的要求来看(如果按照劳动合同的和解协议方式离职,通常需要签订此条款),Smith应该是不在乎其所持的受限制性股票是否能兑现了,因为选择如此激烈而公开的辞职方式已经违反了协议离职的附带条件。
高盛的角色:是主还是仆?
每经实习记者 钟舒
“这样的论断不能反映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或是高盛绝大多数员工对本公司以及公司为客户所做工作的看法。”针对GregSmith对公司将自身利益置于服务客户之上的抨击,高盛首席执行官LloydBlankfein和总裁GaryCohn周三向员工发出了一份回应。
在回应中,高盛表示,“在对公司各级各部门的调查中,有89%的员工认为公司向客户提供了出色的服务。”换句话说,高盛声称,在服务客户中,自己的角色是仆人。
然而,就在6个月前的一档BBC栏目中,一位交易员的坦白却令全世界不寒而栗。2011年9月26日,面对BBC提出的如何从政策上解决欧债危机这一问题,34岁的伦敦金融独立交易员AlessioRastani给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回答:“统治这个世界的不是各国政府,而是高盛。高盛才不在乎那些救市方案,更不在乎什么纾困基金。”报道播出后,高盛发言人称他们不愿对此予以置评。
2009年10月,高盛首席执行官LloydBlankfei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高盛做的是上帝的工作。尽管高盛公司后来表示,Blankfein只是在开玩笑,但这句话毫无疑问成为了高盛“当主人”的傲慢佐证。
在此之后的一年里,美国证交会(SEC)指控高盛销售的债权抵押证券(CDO)涉嫌欺诈,因为高盛没有向投资者披露保尔森基金参与了产品的创设这一事实,也没有告诉投资者如果该产品违约,保尔森基金公司将受益。
主人姿态的高盛向世界呈现出的形象正如《滚石》杂志给出的那个著名比喻:“高盛如一只巨型吸血乌贼,无情地将其触角伸向任何带有金钱气息的地方”。
·媒体观察
BBC财经评论员RobertPeston:如果高盛不吸取教训,可能会失去核心客户。高盛过去一年低迷的股价表现或许已经说明了问题。
经济学人博客:Smith称现在高盛的风格已经不同于当年。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当前高盛饱受监管之苦的根本原因是涉嫌为客户提供房贷抵押作假,而这导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卫报》财经评论员NilPratley: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大洗礼后,高盛和其他投行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者认为它们仅需进行温和的改革。这导致的结果是,华尔街投行跟金融危机前并无两样。难怪高盛的旧习性会死灰复燃。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