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资券商出海别想“一口气吃成大胖子”

    上海证券报 2012-03-09 08:48

     

    中资券商的国际化发展前景是否依然光明?面对亏损如何突围?如何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带着这些疑问,本报专访了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国泰君安国际行政总裁阎峰。

    上海证券报:亏损甚至连续亏损,使很多中资券商由之前的踌躇满志变得有些迷茫,您怎么看待中资券商国际化发展前景?

    阎峰:我依然对中资券商国际化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这些年来,中资券商作为中国资本走向海外进行全球配置,以及海外资本投资中国内地市场的桥梁,正日益被市场所认可与接受。中资券商的各项业务都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来看,各项业务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分业务板块来看,中资券商的投行业务发展是最迅猛的。香港的企业融资市场以前是外资投行独霸天下,现在中资行的市场份额已超过30%。而中国内地仍有上万家中小企业有通过海外上市融资的欲望,中资券商凭借自身的优势,正逐渐成为它们香港上市的首选。

    经纪业务方面,虽然随着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的中资券商日益增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但是,中资券商面对的是全球的投资者,同时可以做全球各大市场的交易,可为的空间很大。

    举个例子,去年港股成交不旺,但海外其他股市却表现出色。国泰君安国际的美股交易量同比增加了50%,为公司贡献了5%的营业额。日股交易量更是同比增加了300倍。

    将交易拓展至全球不仅增加了经纪业务收入来源,还有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公司留住客户。与此同时,国泰君安国际为母公司的QFII客户提供服务,这些客户往往也通过我们投资港股。

    中资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方面也已经起步。国泰君安国际、中信国际、海通国际、中银国际、建银国际、交银国际、申银万国(香港)、中金(香港)等近年来已在香港发行了公募基金。

    上海证券报:您如何看待RQFII业务对中资券商的重要性?

    RQFII启动后,21家中资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获得首批RQFII试点资格,目前已先后推出了RQFII基金。

    很多人质疑RQFII业务成本太高,并不能给中资证券机构带来太多收益,但我不这么认为。

    对于已经建立起资产管理团队,并已发行过公募基金的机构来说,发行一只RQFII基金仅需多雇一名基金经理,并不会给券商增加多少成本。中资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还可以借此积累经验、提升海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而对于原本没有资产管理业务的券商来说,他们刚好可以借此建立团队。虽然初期RQFII的管理费可能无法覆盖人力、租金等成本,但却可以为资产管理业务起步打下基础。相信有了RQFII政策,中资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也会大踏步向前。

    上海证券报:根据您在香港打拼十几年的经验,中资券商如何发展,才能在完全市场化、国际化的香港舞台站稳脚跟?

    阎锋:香港目前有530多家证券公司,市场已被充分挖掘。新进券商如果母公司实力不强,又不能为客户提供特色服务的话,很难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也就很难在香港占据一席之地。

    所谓“特色服务”,也就是依托母公司的资源,开展差异化经营。比如,中金、中信偏重投行业务;中银国际的债券业务做得很好;而光大控股、建银国际则主攻PE等等。利用母公司的资源开展差异化经营,便能很快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

    上海证券报:您对许多在港艰难运营,以及许多即将赴港发展的中资券商有何建议?

    对于新到香港设点的中资券商,除了告诉他们要开展差异化经营,我一般还会给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不要投资二级市场,专心做证券公司,因为二级市场波动太大,风险也太大,不利于持续、稳定经营。

    第二,利用母公司资源,先搭建平台,以便等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后可以在第一时间开展相关业务。

    第三,重视债券业务,因为成熟市场的债市融资往往比股市融资额要大得多,而香港的债市正在逐渐壮大起来。

    第四,一步步来,先从简单做起,别想“一口气吃成大胖子”,一下子把所有业务都做起来。如果人才队伍还没组建起来就大规模地铺摊子、铺设备,只能事倍功半,入不敷出。

    上一篇

    郭树清:希望抑制炒新临停措施是暂时的

    下一篇

    央行本周净投放30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