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四川省人民政府在两会现场向大家介绍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情况,在发布会上,四川省代表透露已向全国人大提交关《关于支持四川等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建议》。
建议称,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四川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努力建设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外贸和外资规模仍然较小。当前,四川对外开放面临难得机遇。一是四川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一定的产业配套能力,有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优势。二是成渝经济区正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深化内陆开放的示范区,走出一条扩大内陆地区开放合作的新路子。三是四川成都作为国家设立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可以先行先试,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四是四川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国际化贸易区域,是外商投资中国西部的热土。建议国家加大推动四川等西部地区开放力度。
(一)设立成德绵自主创新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要求,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国家已相继批准了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在主要发展带重点布局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成德绵区域是《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绵乐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产业和交通基础较好,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互补性较强,开放程度和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区位影响力都较强。同时,成德绵区域也是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担负着灾后发展振兴的重任。设立成德绵自主创新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加快这一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灾后发展振兴,并带动整个成渝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以新川创新科技园为依托,设立中国-东盟(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区。2010年9月,我省与新加坡签署了合作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的协议,共同建设集现代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生活于一体,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园区。新川创新科技园是中新两国在中国西部的首个合作项目,是外资在西部投资升级的一个新平台,是深化西部与东盟合作的重要载体,不仅对我省,而且对西部乃至对全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高度重视新川创新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将其定位为天府新区的核心起步区。目前,经过新川双方的共同努力,新川创新科技园已签约正式揭牌。为此,建议以新川创新科技园为依托,争取设立中国-东盟(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区。一是将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确认为中新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纳入中新两国双边合作会商机制,使新川合作成为中国与新加坡双边交流合作的新亮点,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载体。二是对新川创新科技园给予政策支持,像支持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一样,给予政策、资源、要素配置等支持。三是扩展和提升新川创新科技园的功能,使之成为与东盟的产业合作、贸易合作、技术合作、人才交流、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三)将四川作为中西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试点省。会计服务、计算机及其相关服务、研究和开发服务、视听服务专业设计、医院服务、民用航空器维修、银行、证券、保险等11个服务部门优先在四川试点。鼓励和支持符合规定的台湾非企业经济组织在四川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全方位深化对台经贸合作。
(四)将《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先行先试"措施扩展至四川。优先在四川试点金融、物流、商贸、会展、会计、法律、建筑、医疗、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等服务贸易合作,更好地深化港澳与中心部地区的经贸合作。
(五)推动建立成渝经济区投资促进政策协调机制。2010年,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要求,推动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也提出,建立健全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建议国家有关部委推动建立成渝经济区投资促进政策协调机制,强化招商引资政策的统筹与整合,避免成渝经济区内对重大招商项目的恶性或同质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