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还债可以不惜代价!国际保险巨头AIG的经历正告诉大家,即使是号称“皇冠上的明珠”,有时也不得不忍痛割爱!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听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李听 发自上海
为了还债可以不惜代价!国际保险巨头AIG的经历正告诉大家,即使是号称“皇冠上的明珠”,有时也不得不忍痛割爱!
昨日 (3月6日),友邦保险(1299.HK)发布公告称,其大股东美国国际集团 (AIG)将以27.15港元/股的价格出售17.2亿股友邦保险股份。拟出售股份占友邦保险已发行普通股总数的14.3%左右,此次交易使AIG共获得总额约为60亿美元的款项,用以减少应付美国财政部的债务余额。
此次股权配售交易完成后,AIG将持有友邦保险已发行普通股总数的18.6%,且AIG将因此不再为香港联合交易所证券上市规则所界定的友邦保险控股股东,同时,由AIG提名的两位非执行董事也将于此次交易后辞任友邦保险董事一职。
友邦保险昨日(3月6日)复牌暴跌,拖累港股失守21000点关口。截至昨日收盘,友邦保险股价下跌8.39%,收盘报26.75港元,跌破AIG27.15港元的配售价格。
忍痛割爱“皇冠上的明珠”
作为国际保险巨头AIG在亚洲地区最值钱的资产,友邦保险号称AIG保险帝国 “皇冠上的明珠”。然而,即使如此,在巨额债务面前,这颗“明珠”也难逃被出售的命运。
早在3月5日,友邦保险发布公告称,友邦保险董事会已获AIG通知,AIG已开始潜在配售友邦保险很大部分股份。彼时,AIG持有友邦保险发行的32.89%普通股。
AIG在公告中指出,其出售友邦保险股份的目的是为了偿还部分美国财政部的借款。2008年金融危机中,包括AIG在内的金融巨头濒临困境,美国政府动用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来救助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在救助AIG方面已累计投入1823亿美元。此后,美国财政部一度掌握了AIG92%的股权,AIG被美国政府接管。为了摆脱政府各项监管和限制,AIG陆续变卖资产寻求“赎身”。
2009年,AIG将汽车保险部门21世纪保险出售,获19亿美元;同年,出售其日本总部大楼,获12亿美元;2010年3月,AIG将旗下投资管理公司PineBridge公司出售,获5亿美元;2010年11月,AIG将其旗下美国人寿保险公司(Alico)的非美国部分业务出售,获得162亿美元;2011年5月,AIG减持自身股票,以每股29美元出售1亿股。美国财政部也减持了AIG2亿股股票,其持股比例从92%下降至77%;2010年10月,同样出于偿债需要,AIG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出售了2/3的友邦保险股份,剩余部分作为对美国财政部债务抵押担保资产的一部分。
AIG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本默切上月表示,AIG将等待时机出售友邦股份,用所得资金降低政府的持股比例。他表示,如果AIG决定为了资本管理出售友邦股份的话,可以考虑启用这一程序,资本管理意味着可以回购部分财政部所持股份。
保险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短期来看,AIG出售友邦保险股权给友邦保险带来了阵痛,但长期来看,有利于消除AIG带来的对友邦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友邦保险在中国
被AIG出售的友邦保险与中国渊源颇深,90年前,友邦保险即发源于中国上海。而截至2011年5月31日,友邦保险拥有总资产1157.82亿美元,在亚太区14个市场拥有全资营运附属公司或分支机构。
从中国内地的发展情况来看,友邦保险从1992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后,多年来一直是保费规模排名第一的外资保险公司,不过,其近年来的表现却只能算 “原地踏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了其近五年在中国内地的业绩,发现其在2008年之前,保费增幅基本维持在两位数,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速度基本吻合,但在2009年之后,其业务发展之路开始“徘徊不前”。2011年,友邦(中国)保费甚至出现负增长。
从友邦保险整体发展的情况来看,其今年2月24日公布的业绩数据显示,新业务表现创出新高。根据公告,友邦保险期内新业务价值上升40%至9.32亿美元,新业务价值利润率增加4.6个百分点至37.2%,年化新保费上升22%至24.72亿美元,内涵价值达272.39亿美元,较2010年11月30日的247.48亿美元上升24.91亿美元,税后营运溢利上升13%至19.22亿美元,按照香港保险公司条例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311%。
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杜嘉祺称,这得益于友邦保险在亚太区内强劲的分销平台、雄厚的财务实力和技术优势,以及一贯执行的股东价值持续增长的明确策略。
普华永道认为,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来说,2012年依旧是艰巨的一年:价格竞争日益激烈,新的分支机构设立和监管要求面临着不确定性,投资回报率不高,人才竞争激烈,银保渠道手续费及分销费用可能面临进一步提高等等。但从中国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排名情况来看,友邦保险依然位列外资排名第一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