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就经济增长、民生保障、社会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等问题做出部署。其中,有关金融市场和企业改革的内容将对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发挥重大指导作用。
其实自去年10月末证监会班子换届以来,资本市场的新一轮改革就已启动。在今年1月6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2012年资本市场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证监会以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在鼓励上市公司分红、抑制新股高市盈率发行、完善退市制度、促进长期资金入市、整顿市场秩序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措施,受到市场认同。特别是,在引导鼓励长期投资、理性投资、价值投资方面,可以说拉开了包括证监会、交易所、协会、中介机构、媒体等在内的“立体合围”之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改善市场生态和投资文化。
可以说,没有强大的资本市场文化,就不可能有强大的资本市场。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立足于完善和优化制度,但为达成这一目标,也必须增大文化建设的比重。两会前夕,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发表谈话,其中用多达1500字的篇幅阐述资本市场生态和文化建设,可谓煞费苦心,也是切中要害。
作为监管者,有责任有义务把市场真实的状况、监管者对市场的认识及时告诉公众。不如此,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形成合力。所以,郭树清的这种“主动交底”值得称赞。
如同整体改革一样,资本市场改革也不是要“推倒重来”,而是有“扬”有“弃”,是在过去21年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陈出新、创新进步。
当前,解决新股高市盈率发行这一痼疾,应坚持远近结合:既要采取见效快的遏制、干预措施,解决当前问题;也要多方面完善机制,促使各方归位尽责,引导市场文化进步。在市场机制和文化条件还不十分到位的情况下,给予一些窗口指导仍是必要的。
发行审核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解决“审什么”、“怎么审”的问题,而不是“要不要审”的问题。要通过制度安排,界定政府监管部门与交易所平台及其他中介机构之间的职责划分和责任关系。要强化信息披露这个核心,尽快把审查的重点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转移到平等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上来。
除此以外的其它改革事项,包括分红、退市、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等,也是要立足市场化解决方案,强化各个市场主体的法律和道义责任,强化社会约束。监管者把该放的放给市场,把该管的管住管好。
“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已成为当前各界的共识。资本市场的新一轮改革是整体改革的组成部分,也需要与其他改革相互呼应、相互借重。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是实体经济实现转型的需要;实体经济成功转型,也反过来支持资本市场大发展。
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的中国资本市场,既是“宏观经济走势的晴雨表”,也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晴雨表”。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如果一些紧迫问题、瓶颈问题没有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即使在经济运行数据不差的情况下,股市指数也可能表现低迷和徘徊。所以,人们对于股市晴雨表失真的抱怨,其实折射出了对改革的期待。
笔者相信,抓住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将推动资本市场内部的一些瓶颈问题得到解决。而从宏观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趋势来看,将以“平稳”和“充满活力”为主要特征,中国经济抗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很强。基于此,中国股市在经历了两年多的低迷徘徊之后,将在近期回升的基础上,走出一轮可持续的“改革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