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春董事长乔天明表示,白酒出口少因外国人口感不适合的说法没有根据,主因在于缺乏对中国白酒的宣传和推广。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上世纪初时,中国白酒在世博会上无人问津,中国代表故意打碎一瓶白酒,从而让全场溢满酒香,世人也就此了解了中国白酒。这个故事一度被传为市场推广的佳话,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入世十年以来,中国白酒出口行业却非常惨淡,而缺乏的正是宣传和推广。
“说外国人的口味不适合喝白酒,在外国没有市场,这种说法没有根据。”剑南春集团董事长乔天明这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中国白酒一直面临难以“走出去”的困境,究其原因,乔天明认为,主要是中国白酒企业缺乏抱团走出去的勇气,如果每家企业自己开拓出口市场,风险和资金成本是大家都不愿意承担的。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目前真正每年向国外市场出口白酒的国内酒企只有寥寥几家。
乔天明告诉记者,行业协会应该在白酒的出口推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行业协会可以整合国内酒企资源,联合起来“走出去”。
他说,很多外国人喝到中国白酒之后,都认为中国白酒很好喝,而且外国人普遍体内分解解酒酶的能力要比中国旺盛,所谓以外国人酒量不行,而作为白酒出口障碍的观点并不能成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并没有多少人喝红葡萄酒,但是现在中国的红葡萄酒市场发展的很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外国人在布局时做了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乔天明说,我们现在就缺乏对中国白酒的宣传和推广,这才是中国白酒难以走出去的最大掣肘。
他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事实上,中国白酒推广还不只是出口,几乎世界上所有酒吧内的酒均以本国酒为主,但我国酒吧内几乎见不到白酒的踪影。
“饮用方法无非就是加冰、加果汁等,其实如此饮用白酒口感等也并没有问题,目前白酒市场多元化的推广还有待加强。”乔天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