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1.7亿次接力 百度知道成雷锋精神新载体

    2012-03-03 01:06

    每经编辑 瞬雨    

    今年各个媒体关于“雷锋”以及“学雷锋”的报道都要比以往“来得早一些”。窃以为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开始提高、开始积极向善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整整50周年。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合“十”总是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

    把时钟稍稍往回拨,可以发现每一个年代的学雷锋方式都不尽相同,可谓 “代代学雷锋,故事各不同”。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主打 “理发”,到70年代的“进驻养老院”,到80年代的“街头义诊”,再到90年代的“植树”,最后到如今21世纪的“百花齐放”,可以看出形式各有其时代的特点。

    除了在现实生活中学雷锋外,网络上也到处都充满了 “好人好事”。在过去的2011年里,从微博打拐到免费午餐再到爱心橱柜,这些公益事件无不发端于网络,比起这些如潮水般大起大落的事件,无数普通百姓在网上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信息的行为,更是如涓涓细流温暖着人心。

    以笔者经常使用的百度知道为例,无论是生活、教育、健康、理财,还是情感、体育、科学、艺术,几乎所有的问题和困惑,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如今百度知道已经累计为广大网民解决了1.7亿个问题,“总有一个人知道你问题的答案”并非妄语。在这1.7亿个问题的背后,总有人因此找到了便利生活的捷径,避免了一些法律的陷阱,总有人受益于信息的分享,总有人用低成本的方式找到了疾病的破除之道……在此过程中,毫无疑问也彰显出中国网民的无私与热情,而且这种天南地北的无名帮助方式,不正是雷锋“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精神最朴素的体现与最真实的注脚吗?

    由此可以看出,原来雷锋精神一直潜伏在我们的周围,中国人其实并不是缺乏爱心,而是需要更多呵护爱心的土壤。幸运的是互联网的包容、平等和开放,让我们看到了在此间孕育雷锋精神,进而反哺现实生活人们所言所行的机会。如果哪天有幸这种线上和线下的断层得以衔接的话,那雷锋精神就不会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甚至一个面,就如互联网的比特流一样,互相传递而又无所不在。

    雷锋已经离开了整整50年,在这个人人心中有爱却又谨小慎微的年代里,学习雷锋精神,不妨从小事做起。以百度知道为代表的互联网知识平台,在使得雷锋精神无处不在,同时也让每个人都有了更便捷、更有效、更随时随地的“学习雷锋”的机会。我们不如动动鼠标,用最简单易行的方式,告诉那些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一种菜的做法,一首歌的唱法,又或者是一个幽默的小故事……让雷锋精神在菜香、歌声与欢笑中,远远传递出去。

    (瞬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券商高层:高收益债细则已报国务院审批

    下一篇

    监管放松助力创新业务券商期待重塑5年前辉煌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