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前期,美国经济结束了60年代的“黄金十年”,随后的70年代中后期与80年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涨。面对经济困局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1981年上任刚3个月的美国总统里根向国会提交了《经济复兴计划》,即著名的“里根经济新政”。“里根新政”的核心是“紧缩货币、宽松财政”,具体举措为大幅减税、刺激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维持基本增长、发展信用金融、鼓励风险投资、大力发展计算机经济与高科技。
回顾1981年的“里根新政”与2011年开始的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两者之前的经济驱动结构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里根新政”与中国实施经济结构转型所采取系列措施异曲同工。“里根新政”的具体举措有:先紧缩、后稳定货币供应与实行宽松的财政、大幅减税、刺激内需、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政府投资(大幅增加军费开支)、保障民权、发展信用金融、采取强势美元政策、鼓励风险投资、大力发展计算机经济与高科技;中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已有的具体举措是:先紧缩、后稳定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税制改革进行结构性降税、刺激内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保障房与水利等基本建设、保障民生、规范民间金融与增强金融创新、“有管理汇率制度”下的人民币升值、大力发展中小板与创业板与风险投资迅速发展、七大新兴产业。
“里根新政”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股市趋势带来诸多启示。
一、“里根新政”推动美国经济结构转型用了十年的时间。但中国有着更大的内需市场,更主要的是,科学技术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生产效率、决策效率得到了几何级提高,因此,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周期对比“里根新政”会大幅度缩短。
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转型,“中国需求”对大宗商品价格的驱动力将会持续减弱,通过反馈作用进而会降低中国自身的通胀压力。对照“里根经济新政”后第三年美国CPI开始显性下降并维持较低水平,中国的通胀压力会从2014年开始回落到1-3%的理想区间。
三、“里根新政”时期紧货币、宽财政的举措与现阶段中国经济调结构的政策手段相似,美国当时宽财政的一大举措是持续、大规模发行国债。同样从2012年开始,中国也已经开始扩大国债、地方债、企业债的发债规模,中国的债券市场将进入一个大发展周期。
四、在经济结构转型期,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中上游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景气度会持续下降,最终会出现产能收缩、产能集中度提高、大量中小企业退出的状况。在股市中,符合此类行业属性的公司将被长期看淡,估值中枢持续下移。
五、“里根新政”初期,在大力发展服务业背景下,美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72年的28%提高到了1984年的33%。基于中国有更大的内需服务市场,未来十年内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有望提升到45%左右。在股市的投资方向上,选择服务业比选择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更靠谱。
六、2007年之前,A股行情反映的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演绎的是过去30年经济的驱动模式。经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切换”、2009-2010年的过渡后,2011年开始的A股也进入了一个结构转型、要素资源重新配置的“调整期”。“里根新政”时期的美国股市迷失了整整十年,A股的“调整期”应该不需要十年,但在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的A股“调整期”,2009年之前那种传统的股市投研逻辑会被逐步淘汰。
七、在“里根新政”时代,美国证券化率从50%提高至100%用了15年时间,道琼斯指数从600点涨到1200点也用了10年的时间,虽然A股指数“倍增”不会需要十年,但从证券化率来考量,A股在经济结构转型期内的相当长时间内还难以突破6000点(6124点时按2007年GDP总量计算证券化率已经达到过105%)。参照“里根新政”时期美股的表现,以2007年上证综指6124点和2008年1664点为“切换点”,“低点逐高、高点难破”可能是A股若干年内的主旋律,即A股已进入“超级慢牛期”。
八、进入经济调结构周期后,传统产业的景气度日渐趋弱,传统产业中选择优势公司并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理念将受到严峻挑战。
综上,我们判断A股已经进入“超级慢牛期”,以往那种涨跌皆“大呼隆”的行情已经很难再出现,波动温和与交易量温和将成为市场的新常态。同时,随着投资专业化、风格化的不断加强,盈利难度不断增加,投资者的盈利目标与市场换手率将不断收敛。随着传统投资逻辑被逐渐颠覆,市场会陷入较长时间的“逻辑迷失”期,防御性策略、“薄利多赢”策略将成为此期间市场的主流策略。更多追求事件性交易机会、主题性交易机会、错杀性交易机会,以及更注重量化投资与短周期交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