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张茉楠:全球制造业复苏 是反弹而不是反转

    2012-02-16 01:28

    张茉楠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

    1月份,不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制造业PMI指数均出现回暖迹象,制造业需求开始筑底回升,但是这种增长能否持续仍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涵盖了30个主要经济体的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显示,1月份全球PMI指数升至7个月高位的51.2,较上月回升0.7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高于荣枯分水岭50,其中生产指数为52.0%,比12月份回升0.2个百分点。对周期性非常敏感的新订单对存货比例上升,尽管达到10个月高点,但仅是小幅增长。全球制造业下滑态势得到缓解,但如果就此说是进入一个稳定增长周期,恐怕为时尚早。根据我们的判断,当前的全球制造业复苏更像是一种反弹而不是反转。

    各国制造业并未真正改善的原因,在于与制造业相关的两大周期尚未明显启动。一是库存周期尚未步入良性循环。以美国为例,数据显示,美国1月购进价格指数达到55.5%,较2011年12月的47.5%大幅提升,原材料库存指数达到49.5%,较2011年12月的45.5%大幅提升,购进价格提升下的原材料库存回补动力较强,但这很可能是产成品库存大幅调整背景下的加速生产补库存。由于外部需求只是稍有企稳而并没有形成向上的拐点,最终需求不旺,零售库存对供应商库存消化幅度有限,企业进一步补库存动力不足,因此这种补库存可能只是阶段性,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二是离资本投资周期的真正启动还为时尚早。资本投资周期是由利润驱动导致投资扩张所带来的经济周期,这是一种平均持续时间在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朱格拉周期)。美国自2002年四季度开始的最近一轮周期,至少要到今年底才结束。投资周期的一个显著观察指标是设备投资,在2008年和2009年,投资的萎缩严重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增长。按照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测算,2008年和2009年,美国国内投资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分别是负的1.53个百分点和负的3.24个百分点。由于短期内缺乏新兴技术和产业变革来提振资本回报率,进入新的固定资产投资周期还为时尚早。

    最后,全球制造业难以进入稳定增长轨道,是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层次矛盾还未有效解决,全球经济的潜在总产出和潜在需求构成长期负面影响。

    以产出缺口衡量,全球产出总缺口收缩还十分明显,2008年~2009年的衰退,造成美国产出缺口约为GDP的6%,差不多是欧元区的2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产出缺口的均值水平大约为-1.02%,2010年的缺口大约为-3.80%,而2011年的估算值为-3.30%,从趋势看世界GDP产出缺口缩小的趋势还将持续。产出缺口的另一个衡量指标是产能利用率,以美国为例,去年12月份,美国产能利用率为75.9%,比较1972年至2010年统计期间的长期均值的80.4%,仍有不小距离。

    去杠杆化是每一轮危机后的必由之路。次贷危机引起了居民部门的去杠杆化,欧债危机引起政府部门的去杠杆,伴随着全球经济由衰退走向复苏,主要经济体都会经历3至5年的去杠杆化过程。2012年是去杠杆化过程的中前期,经济增速较2011年将有所放缓。从需求缺口看,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导致了庞大的家庭债务,美日欧现阶段陷入了规模约为1万亿美元的总需求不足状态。对全球而言,总需求缺口更大。

    而展望未来,对全球经济和总需求最大的拖累还是主权债务危机。2012年发达国家债台高筑仍将是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隐患,资产负债表的艰难修复、中长期增长放缓以及主权债务危机解决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决定着世界经济的走向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容克14日晚间表示,由于希腊仍无法满足国际救助方提出的全部条件,欧元区决定取消原定于15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财长会议。这意味着希腊救助协议的批准被搁浅。由于欧债危机久拖不决,很可能把欧洲经济拖入“温和衰退”期。

    今年上半年全球融资高峰期集中到来,除美日需要大量融资外,2012年欧元区各国政府大约需要融资7940亿欧元,比长期平均规模高出1000多亿欧元。其中,第一季度预计将发行债券2340亿欧元,占全年需融资规模近30%。第一季度2340亿欧元发债预期中,1月份就占820亿欧元,2月份和3月份则将减至760亿欧元。2011年同期发债规模分别为850亿欧元、780亿欧元和800亿欧元。

    欧洲经济将陷入财政紧缩、融资困境以及随之导致的私人部门信贷量减少之间的恶性循环。这必将通过贸易链和信贷链,影响全球经济、贸易及制造业产出。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将不得不面对 “有效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之间的双重矛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凯风:起诉iPad商标侵权 唯冠何错之有

    下一篇

    周俊生:“三个如何”是市场发展新思维吗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