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颁布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的又一重要标志。《规划》提出,到2015年,上海将力争基本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额达到1000万亿元左右,直接融资额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达到22%左右,管理资产规模达到30万亿元左右;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左右。
兴业银行(601166)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鲁政委称,从“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看,实际将金融中心建成时间由2020年提前到了2015年。2015年前将是快速推进“两率”市场化的时期。
具体看,《规划》提出的举措包括,进一步完善支付清算系统,健全登记、托管、交易和清算制度;支持在沪金融市场将交易系统的报价、成交、清算、结算以及交易信息发布等功能延伸到境外,发展支持多币种产品交易和清算能力。支持商业银行在上海设立全行资金清算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在沪商业银行拓展境外结算网络;支持上海清算所创新场外市场清算机制,积极探索利率互换等产品的集中清算模式等。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锋称,将上海打造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清算中心,其背后的实质是人民币资本项目要逐渐开放,然后才会涌现资本项下的跨境交易。只有资本项目放开,才会谈到清算的问题。
业界认为,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仅有人民币产品交易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多币种完善,前提条件是中国具备更开放的资本市场以及人民币能够自由兑换等。而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
目前,我国贸易项目下完全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但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仍受限,资本市场上外资进入A股市场同样受限制,只能通过QDII进入。
与此同时,《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增强金融市场功能,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继续加强蓝筹股市场建设,强化上海证券市场的全国主板市场地位,大力吸引成熟优秀企业上市,拓宽上市公司来源,探索建立不同层次资本市场间的转板机制。推动股票、债券等基础性金融产品加快发展,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国内跨市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基于国际指数、债券等的ETF产品,促进企业(公司)债、短期(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外币债券等债券品种加快发展,支持推出13项目收益债券、私募融资工具等新的债券品种等。
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方面,《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拓宽和扩大境外投资者和发行体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渠道和规模,巩固上海金融市场在服务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和人民币跨境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构建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推进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逐步扩大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发债主体和规模。支持证券市场扩大QFII投资规模和投资范围,探索外资投资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市场的制度安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