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去年四川太阳能电池出口价跌三成

    2012-01-17 01:26

    2011年四川太阳能电池出口呈现出量增价跌的态势,收到内忧外患影响,光伏产业遭遇“严冬”。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林鹏 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刘林鹏 发自成都

    2011年,受欧债危机、“双反”调查等“外忧”与产能过剩、行业混乱等“内患”的双重影响,光伏产业遭遇“严冬”。

    昨日(1月16日),成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四川太阳能电池出口呈现出量增价跌的态势。去年,四川出口太阳能电池170万个,价值4亿美元,分别较2010年大幅增加71.4%和增长19.7%;出口均价为每个234.3美元,下跌30.1%。

    “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是‘两头在外’,技术和市场受制于人。”四川新能源产业促进会副会长、研究员级高工李映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累积的供过于求以及大规模的产品价格下跌或许将成为压垮一些光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悉,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游多晶硅产业的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7大厂商手中,其基本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应;另一方面,太阳能电池终端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其中,西班牙、德国等国的光伏安装量占全球安装总量的六成多。受此影响,虽然我国光伏产品的产量已经稳居世界头把交椅,但“两头在外”的格局使得我国光伏制造厂商在产业链中处于承担风险较大,且获取利润较低的环节。

    对此,李映发认为正是因为产业格局“两头在外”,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光伏产业缺少话语权,在整个光伏产业的“冬季”,一些资金紧缺、技术薄弱的企业将出局。

    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隐忧凸现。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多晶硅概念在国内逐渐升温,许多上市企业纷纷涉足其中,包括南玻A、川投能源、天威保变、特变电工、乐山电力等10余家。2008年虽然遭遇金融危机,但此后很多企业仍然逆市扩产。目前我国在建多晶硅项目总数逾20个,总投资额逾700亿元。

    海通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称,国内有半数的光伏企业已经停产,另有30%处于半停产状态,而余下的20%正挣扎在维持现有生产水平的边缘。他们认为,目前阶段,正处于边际产能挤出的阶段,随着无效产能的逐步退出,整个供需环境将变得更为健康,为新一轮景气周期的来临做好准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忧虑同质化竞争 中钢协批钢企亏损不减产

    下一篇

    上海22台奥的斯扶梯将恢复常态运行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