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城相关的房地产项目舜耕名筑、东城摩尔、明湖后海等陷入停滞。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山东
一房多卖乱象重生
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刘城除了以房产项目和汽车公司作为高息揽储的筹码外,还给投资人许诺:如果不能兑付本息,可以以五折的价格购买舜耕名筑。
不过,据了解,在刘城跑路之后,济南市公安局经侦大队登记的受害业主已经超过了130多户,这远远多于项目规划的96户,意味着有近40户业主成为了“一房多卖”的受害者。
根据山东德义君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建鑫的介绍,舜耕名筑有不下4000平方米的房屋被重复销售,这在全国房地产行业中都很罕见。
舜耕名筑的业主们推选出来的维权代表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目前所知的“一房多卖”情况中,最多有一套房子被卖给六个人。
自从2006年开始,济南市就开始实施购房“网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开发商捂盘惜售,同时避免一房二卖。具体为将其作为新房预售买卖双方唯一的签约渠道,新房买卖的所有信息都应在职能部门的网站上公开披露,便于银行贷款审查、主管部门对房屋销售进行监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重复网签的现象,维权代表认为是其监管出了问题。有知情者向记者分析,在对房屋的实际销售过程中,很多的开发商采取的办法就是集中网签,也就是说前期先跟购房者签订纸质合同。
据了解,不及时网签、诱导欺骗消费者等系列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存在已久,不及时网签的这种方式给开发商“一房多卖”提供了机会。记者采访多位业主得知,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是否进行了网签。
另有业主带着购房合同和证件来到济南市建委进行是否网签的查询,发现现已不能查询,刘城跑路之后,网签系统被关闭。
济南市建委相关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希望在2012年5月左右将 “舜耕名筑”交房,将会委托其他公司来进行后续的施工。
业主李斌告诉记者,济南市建委给他们的答复是希望建筑方尽快复工,如果不复工再找新的开发商,可能交房时间还要后延。对于“一房多卖”后每位业主的确权问题,济南市建委正在核实每位业主的购买信息。
记者手记
高息揽存无疑饮鸩止渴
济南开发商刘城跑路事件无疑让众多房企更加感到楼市的寒意。
在业主看来,导致“一房多卖”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资金的困扰。而导致事态不断恶化的源头在于凯泰工贸公司。数月前,这家公司对于投资者的本息不能按时支付,一直采取拖延方式,这给众多投资者造成恐慌,于是纷纷追要自己所投的本金和利息。
在房企各方融资不畅的情况下,本来资金紧张的恒华置业,后方“造血”之路又不能及时补给,终于吞下了资金链断裂的苦果。在刘城在跑路之前,他还向高利贷借款500万元,约定期限为3天,但这已无力挽回项目资金断裂的结果。
记者在调查舜耕名筑期间,走访了解到当下众多的房产项目采取的融资方式概莫如此,在银行贷款收紧,楼盘销售不畅的情况下,利用一些担保公司、投资公司来进行融资。
这些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以高息为诱饵,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承诺给投资者的月息普遍在3%以上,最高月息高达8%。这就意味着年息至少在30%以上,而在楼市寒冬下,房地产项目想要达到30%以上的年投资回报几乎不可能。然而在高息的诱惑下,投资者仍然趋之若鹜。有投资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凯泰工贸公司给他的月息有的就高达5%。高额利息的诱惑之下,众多的投资者将其多年的积蓄放置进去,期望通过“钱生钱”获得高额的回报,但对隐藏的风险重视不够。
以去年9月发生在洛阳的盛归来事件为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该公司同样陷入“高息揽储——输血房企——无力回款”的泥塘难以自拔。盛归来担保公司的负责人另外成立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一直以来通过担保公司来为房产项目融资,但是最终出现的挤兑潮,使得资金断裂。
郑州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银行对于房地产公司的贷款持续收紧,苦于“找钱”的房企,不得不曲线救国,明知高息融资风险重重,但也是无奈之举。
2011年8月,济南楷康·凤还阁院售楼处人去楼空,开发商涉嫌某案件被拘,上百业主被骗数千万元,而新近发生的刘城跑路更是牵连多个房地产项目,让房企更加感到寒意。
当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整个山东房地产企业多达3000多家,按照现在的形势分析,如果融资继续不畅,2012年将有近三成的房企被淘汰出局。
就在元旦这三天,记者走访多家楼盘了解到,多数楼盘并没有做打折促销活动,购房者观望情绪较重,售楼中心多是冷冷清清。济南透明售房网数字显示,元旦三天,住宅成交总量仅有30余套,同比下滑51%。
在这样的颓势下,部分房地产企业开始考虑转型。2012年,山东将继续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执行住房限购政策,抑制投机性和投资性购房行为。业内人士分析,2012年上半年山东房企资金吃紧状况将更加突出,整个行业面临洗牌。转型是房企比较现实的道路,而“跑路”无疑是下下策。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