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12年基金业四大猜想 渠道被卡发行减速

    2012-01-05 00:58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在很多基金公司销售人士看来,银行销售不给力是新基金发行规模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娜    

    每经记者 李娜

    2011年,基金公司“瘦身扩容”的战斗进入白热化——基金公司开足全力发行新产品,但基金业的整体规模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偏股型基金重复2008年全线亏损的情况,货币基金成为唯一的亮色。这样的景象估计是很多基金人士在2011年初都难以预料的。

    RQFII带来A股市场一缕活水,发行基金耗尽人力物力似乎已经物极必反,银行渠道日益强大带来副作用,公募基金无论在人才需求、产品创新等方面仍然有很多路要走,对于已经到来的2012年,基金行业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和新现象呢?

    猜想一:新基金发行减速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成立的新基金(A、B类合并计算、ETF及其联接基金按一只计算),其数量已有200只左右。其中,今年以来发行5只以上新基金的公司逼近20家,少数基金公司新基金发现数量达到6只。

    统计显示,2010年新基金发行的数量为154只,2009年新基金成立的数量更少,只有121只。新基金分类审批的制度助推2011年基金发行数量达到最高峰。

    但是,基金公司马不停蹄上马新产品的负面效应在不断显现。

    在以前,银行销售基金的“秘诀”,往往是赎回盈利的老基金再申购新基金,也就是常说的“赎旧买新”。而面对2011年全线亏损的尴尬,这种销售模式失灵,基金业的资产规模整体倒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新基金发行成本攀升,发行延期和亏损的现象屡屡出现,基金公司之间相互争抢对方客户,行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让基金公司不得不陷入反思,部分基金公司选择了缩减新基金发行数量的策略。

    “通常股票型基金首发规模要在5亿以上,才能抵消成本。指数型、债券型等的管理费率要低一些,自然规模就需要更大。公司2012年在新基金方面,除了完善产品线外,主要是想推出一些具备创新的产品。”沪上某基金公司营销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深圳某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公司在2012年计划发行一定数量的新品,但是会有所减少,“银行的家底被抽得差不多了”。公司将会更加注重产品的特色,比如产品设计等等。

    某合资基金公司的一位资深营销人员也表示,2011年的新基金发行格局,也让行业更多地思考相关问题。2012年公司新基金发行新品的数量将会有所下降。

    猜想二:四大行“卡”渠道

    市场在2011年曾传出农业银行计划从2012年开始每月只代销两只新基金,以控制新基金年度销售的数量的消息。同时另外几家大行也有相关计划。消息一经传出,基金公司也是忙于打探。

    尽管上述控制基金代销数量的消息尚未被证实,仍然让基金公司感叹新基金发行的艰难。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在很多基金公司销售人士看来,银行销售不给力是新基金发行规模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面对新基金毫无节制的发行,银行也是销售疲软。“基金发得太多了,而且卖一只亏一只,无法向客户交代。”中行一位理财经理表示。

    “关键是客户看到刚买的新基金就被套,就不会再买了。银行的销售也被榨得差不多了。”建行一位理财经理也表示。

    “如果这个消息属实,对部分基金公司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四大行仍然是基金代销的主渠道。”北京某基金公司的市场人士表示,“以后卖基金就要靠基金公司的品牌和实力了,当然银行系基金公司除外。”

    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的营销人员告诉记者:“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看,我认为这倒是个好事。这两年新基金发行太无节制,银行采取这样的措施,可以倒逼基金公司重新审视新基金发行,或许可以让他们更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而非数量。”

    猜想三:RQFII额度放宽

    筹备两年的RQFII业务,终于赶在去年年底前落地。有9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2家券商首批获得资格。在这9家基金公司中,华夏基金(香港)拿到12亿元的最高额度。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其中华安基金、南方基金等香港子公司已上报首只产品。多家基金公司的产品设计方向几乎都定位于固定收益产品。汇添富基金推出的首只RQFII基金产品是一只偏债型基金,南方基金设计的首只RQFII产品设计类似目前内地的债券基金。

    由于初期RQFII的额度计划不超过200亿元,规模比较小,在很多人士看来,200亿元可能是RQFII探路境内证券市场的“排头兵”。而让市场更为憧憬的是200亿背后庞大的“主力军”。由于近年来香港坐拥大量人民币存款,RQFII的推出,有助于拓宽停留在香港的人民币的投资渠道,也有利于增强A股资本市场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债券市场发展和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创新,以及近期以来监管层关注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和鼓励创新,给了更多投资人士期待,

    猜想四:2012年投资机会来临

    2011年股债双杀出乎投资者意料,基金市场上的毛基频频出现。亏损不到8%已经成为偏股型基金年度最好成绩,着实令市场失望。

    然而从历史看来,沪深A股年度表现总是波动剧烈。2008年的大熊市,偏股型基金平均亏损超过50%,而在接下来的2009年,A股市场上演小牛市,偏股型基金又全线盈利。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偏股型基金同样全线亏损,市场估值不断走低,部分上市公司的PE已低于2008年的最低点。那么,在已到来的2012年,A股又会不会上演一轮新的机会呢?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2011年券商FOF平均亏损超20% 募集规模缩水近半

    下一篇

    首只RQFII产品获批 南方基金国际业务加速布局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