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每经记者 马林楠 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马林楠 发自成都
7.5万平方公里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勘探、1万平方公里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勘探——成都欧迅,参与了上述我国海洋历史上的两个重大项目,并为国家取得“专署勘探权”。
深居四川内陆的欧迅为何在“海洋领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本是学医出身的董事长俞祖英,究竟是怎样的机遇让他爱上了海洋研发?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成都欧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该公司正在执行的国家863项目有2个,正在申请洽谈的重大项目有6个。
“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俞祖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创业者最中肯的建议。他认为,公司不靠请客送礼,就靠吃“技术饭”,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有非常大的成就感。“最自豪的就是能够让一个西部内陆企业在‘海洋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学医出身 辗转入“海”
初次见到俞祖英,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乐观、慈祥,完全看不出是已经70岁的人。当记者表明来意时,俞总非常友好地对记者侃侃而谈……
“其实我是学医出身,看不出来吧?”俞总笑着回忆到,他是重庆人,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成都,从事医药器械管理工作,后来又做风险投资管理工作,直到年满60岁退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俞总的“海洋事业”在他退休后才开始。2001年,俞祖英发起创办了四川海洋特种技术研究所,主要研发深海探测技术方向。谈到“第二事业”,俞总高兴地介绍,60岁才进入这个领域,他是把它当成他未完成的事业在做。“不在乎能赚多少钱,不在于能功成名就,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追求。”
“在四川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工作的时候就跟‘海洋’相关领域有所接触,当时是对海洋领域提供科技投资服务。”俞总称,10年前“海洋”领域并没有现在这样受重视,但当时他就认为这个领域有非常宽阔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情形也证实了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
王洪杰是公司的副总经理,也是陪着俞总从创办海洋技术研究所走到现在的创业团队成员之一。用他的话来说,他跟俞总是偶然认识,能走到现在算是一种缘分。“我当时在成都一家公司做医药器材销售,而俞总在医院做器材管理,于是我们就这样相识了。在1994年的时候,我们看好生物材料研发方向,1998年我们就转向到海洋装备技术了,然后一起开办研究所,去年建立欧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公司,一直走到现在。”
据了解,四川海洋特种技术研究所和成都欧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均是由俞祖英发起创办,研究所在2001年12月创办,而欧迅公司则是在去年8月建立。欧迅充当的“角色”则是研究所的产业化公司。
海上作业历险记
谈到“深海技术探测”,俞祖英滔滔不绝,称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能够让西部企业在海洋领域争得一席之地。“我刚从上海开完海洋研讨会,内陆企业只有我们一个,其他全是沿海企业。虽然我们是一个民营企业,但跟我们合作的有军工、国防、民营、高校等各大领域。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把创新平台建立起来,整合各个领域的资源。”
俞祖英直言,在创业的途中快乐和开心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偶尔也有失落的时候。“目前公司整个团队年龄偏大,退休后再到欧迅工作的占30%左右。有时候确实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司订单越来越多,但身体承受的压力却非常大。”他说,他们希望培养一批接班队伍,让公司能够注入更多年轻的活力。
“干我们这行啊,就是要吃得苦!因为我们可能经常会出海,出一次就是一个月!”王洪杰回忆1998年出海那次刻骨铭心的经历。1998年当时他在台湾海峡作业,遇到了10级大风,把他从甲板这一头打到了另外一头。“一般情况遇上10级大风就不会工作了,但那天船上带队领导说因为工作量太大而完不成,必须坚持工作。那一次我持续1个多星期不能吃东西,食物基本不消化,睡觉必须得用带子捆在床上。”
“我因为年龄大了会晕船,所以基本不出海。”俞祖英说,在海上“作业”时,四五层楼高的大浪司空见惯。出一次海则要30天-40天,一个组3个人,白天8个小时晚上4个小时轮班工作。“在船上前20天还有蔬菜,到后面就只有土豆和萝卜了……
“能够克服的我们都会尽最大力去克服,但在2007年我们遇到了最大的一次困难。”俞总说,2007年我们承担了一个国家重大项目,产品出来以后海试却失败了。“我们的设备在深海4000米左右进行海试,可能因为与船体搭配不恰当,设备被损坏了,我们不得不拖回设备重新做……当时国家拨的经费快用完了,整个团队只好省吃俭用少拿钱,推迟2个月发工资,尽量满足项目的正常进程。”
硕果累累 全国领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四川海洋特种技术研究所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可谓“硕果累累”。“十一五”期间,该研究所一共承担并参与了12个 “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项目课题,其中探索性课题6个,重大项目6个。包括“深海水密电缆及接插件关键技术的研究”、“3000米深水防喷器组及控制系统的研制”等。
“你看,这个潜标系统是我们做的。”公司副总经理王洪杰指着报纸给记者看,在海洋上矗立着一套潜标系统,而正是这套潜标系统帮助中国南极考察队记录着海底数据。“潜标系统在海底放置的时间越长,其记录的数据越具有科研价值。”
“我们做的事其实是造福子孙的工作!”俞祖英坦言,随着人类对地球的开采,总有一天会将注意力转向大海,而他们就是做“海底勘测”,帮助人类了解深海领域有多少可开发利用的矿产。
俞祖英称,10年之前能够转向研究 “大海”,完全是凭自己对这个行业领域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科研所成立到现在参与了国家很多重大项目课题,然而创办欧迅纯属偶然。有一次参加一个科研活动论坛,在场的一位领导就开玩笑地问,你们科研所有那么多的成果,为什么不创办一家公司把所有的科技成果转换成生产力呢?”于是,他回家就琢磨着,是啊!科研所都是研发项目课题,而公司才能将成果转换成产值,为国家、百姓做贡献。所以,欧迅海工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沿海很多城市邀请我们去开公司,但我们离不开四川……”俞祖英称,虽然他是重庆人,但在四川工作了几十年,对这里非常有感情,并且四川省、成都市各级政府都对他们提供很大的帮助。“高新区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高新区创新中心把自己的办公地点就让给了我们!还给了我们住房优惠,为我们申请了70万元的国家创新基金。”
“虽然公司成立才1年,但2011年产值能够突破1000万元,利润达300万元!”俞祖英自信满满,现在很多风投希望跟我们合作,公司蒸蒸日上。
创业观察
作为一个在四川的内陆企业,能够在“海洋勘探领域”占得一席之地,不得不承认欧迅的成就……公司董事长俞祖英年逾七十,本来可以在家坐享清福,但为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而孜孜不倦。他说,这是他的“第二事业”,他希望带领公司成功上市创业板。
欧迅的创业团队人数并不多,仅20多个,并且大多数与“海洋勘探”专业不挂钩,但后期的努力却依然能够让他们在行业内获得话语权。这充分说明“行行出状元”,努力付出就会有回报。
在四川海洋特种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诞生的欧迅,正在将研究所的成果转化成公司的产值,并最终造福社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智慧。成都高新区在引进一流人才、一流企业方面同样具有智慧,同时还有魄力和胆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