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胡健:2012年或将迎来粮价上涨年

    每经网 2011-12-21 10:10

    2011年连续数月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边是粮食价格的相对下降,另一边则是与之相关的商品价格疯涨

    胡健/文

    中国粮食产量喜迎八连增。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长4.5%,尽管再次收获稻麦满仓,可有些农民兄弟高兴不起来。

    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CPI创年内新低,并且是“同比”、“环比”双回落,而全国的小麦和玉米价格,以及东北的粳稻价格下降也较快,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或将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民以食为天,当2011年中国通胀这团热火逐步升温,最终7月CPI摸高至6.5%的三年内顶点时候,很多百姓看到了面包、牛奶和猪肉价格的节节攀高,却可能忽略了稻麦等粮食价格默默为抑制通胀做出的贡献。

    2011年连续数月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边是粮食价格的相对下降,另一边则是与之相关的商品价格疯涨;此外,与粮食生产相关的柴油、水电、肥料、农药、种子、人工等价格也不断上涨,农民看着“丰收”结果白高兴一场,望“涨”兴叹!

    粮价不振虽然有粮食产量增加、供求关系变化、种植品种单一、流通渠道不畅等因素,但也与我国的粮食价格管制状态、收储制度及定价机制有关。

    农民在卖粮时也有这种现象,虽有“惜售”的情况,但因储存成本高、需筹钱投入新季生产等因素存在,现实上往往是不得不屈服于粮食部门、龙头加工企业,以“保护价”来贱卖新粮。

    今年年初,笔者在陕西渭南市采访时,八百里秦川之上农作物普遇旱情,但农民却对地里的浇灌一事并不太上心,一位务农几十年的老伯对我说:“现在化肥价格比去年涨了40元,从80元一袋涨到了120元,但是粮食价格估计涨不到那么多,浇上水又有什么用呢?”

    从这位老伯的话语间,笔者终于明白了,原来这里的农民都是务农为乐,只是想种些地,近几年也经常因为种地赔钱,而家用事实上多是依赖在外打工的子女。

    尽管陕西地理条件可能会逊于河南等传统产量大省,但是农民的心态却是大致雷同,真正想依靠种粮发家致富的人实际上少之又少。

    无论是从经济学视角还是民生视角,2012年中国粮价都可能迎来又一轮上涨,随着通胀大潮慢慢退却,在几无通胀压力的背景下,国家为了保障粮食供应,维护农民利益,极可能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2011年底已经有所行动,水稻收购价格每公斤就提高了0.20元。

    稳住务农人心态也将是粮食涨价的一个重要助推力,数据显示,2.5亿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正令中国农村空心化。目前约有1.3亿人口留守农村,其中包括5000万儿童、4000万老人和4700万妇女。

    在某些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岁至70岁的老人。他们不懂现代农业技术,仍使用最初级的方法,当危机来临时,很难做出有效反应。在全中国范围内,每年约有200万公顷耕地被荒废,一些地区荒废农田甚至占到耕地总量的10%。

    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让农民重回田地?答案无疑是价格杠杆,在粮食收储制度大框架保持稳定下,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换回的不仅是粮食供给给力,更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反过来说,即使粮食收购价格不提高,“种粮人”和“吃饭人”比例愈发失衡的现状也将通过粮价上涨而被市场被动平衡。

    更何况,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首年,但备受通胀煎熬下,扩大内需这一主线并没有落实到位,2012年被国家定义为“十二五”期间承上启下的一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直接与农民收入挂钩,而农民收入又直接与其消费行为相关。扩大内需的重点固然在城市,但是中国几亿务农人的消费潜力更是一座富矿。

    中国发展,农民贡献最多,这是不争事实,但在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恐怕不会再是一句套话,而给予农民利益和实惠,除各项保险和补贴外,对粮价上涨的容忍度提高将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而且也更契合市场经济的要义。

    上一篇

    摩根大通:明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降至7.6%

    下一篇

    增长•新趋势——2012年中国投资年会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