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徐州丰县一校车司机没走规定内的路线,不明原因,校车侧翻,15个鲜活的小生命“早下牙”。
前几日,一哥们酒驾,撞车以后,甩出醉腔说他爸是某局长,他家有多套房,随便一套现,几十万到手就能把人弄死,据报道,实情为那个所谓的局长老爸真实身份为一普通工人,一个山寨版的“我爸是李刚”。12日,同一座城市一校车司机没走规定内的路线,不明原因,校车侧翻,15个鲜活的小生命“早下牙”,司机被定为全责。同一座城市,有人们熟悉的“维维豆奶,欢乐开怀”、“徐工,徐工,马到成功”,有刘邦的传说,因彭祖,被说是道家基地,也因“浮屠仁祠”被说是佛教发源地……
这座城市是有着近千万人口的江苏省徐州市,最具苏北特色的一座城市,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如今交通枢纽。因为此类事件,它如其他很多城市那样很突兀地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然后再让人因那件让人伤情的事件而记住它。如之前的唐山、汶川以及温州、庆阳、衡阳等,前者的天灾让人猝不及防,后者的人祸之源让人深思之下又心生寒意。
某种情绪一旦被点燃,一种不可测的力量将会持续蔓延。因为校车而提前完成人生路的那些尚在混沌阶段的小生命,现有体系造就的残忍也将会有那些生命因此而失的价值。
同一座城市另一个两个孩子的母亲蓝蓝说,“可能到时会有好的政策出来,但是落实到我们农村就不会是那么回事了”。
她现在每天最重要的任务是接送两个孩子上学、放学,中午再给送饭,每天她骑车行走近25公里,为此,自行车太累,普通电动车走不了那么远的距离,她买了一辆“很贵的大的混合动力三轮车”。她本人曾经就读的小学校,也早已因为合并早已不见了踪影。
一、
那被合并了的学校。
2005年和2009年,随着两轮合班并校,徐州市丰县张后屯村小学和沙河店、茌李庄两所小学并入首羡中心小学,很多学生距离学校超过5公里,于是一学期650元成为他们往返家与学校的费用。这些费用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乐意承担,除此以外没有更多办法。“10里还是有点远。有的电动车不能跑一个来回”他们说。
实际上合班并校运动,已经大规模地搞了很多次。
蓝蓝从小就读的学校--徐州市贾汪区张庄小学,一直以为是最有童真回忆的地方,有一天,再回去,发现变成了村支部,再后来,整个小学校被一个医生购买,成为一个小型的医院。那时,附近很多村小学都开始被合并,学生再上学都统一到镇上,很多原来村小学里的老师直接下岗或者面临下岗的恐惧。当年那条上学途经的小路变得人迹罕至,萧瑟异常,偶尔走一走,也会被认为是异类。蓝蓝说,那条路的旁边也有一条小河,河里的水早已干涸,深度远超1米。而丰县那个不足1米深的小河沟意外吞噬了15个孩子鲜活的生命。
蓝蓝的第一个孩子今年8岁,叫张了一,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每天她都要骑着电动车经过20多分钟载着他奔向4里以外的学校。距离家里7分钟左右也有一家小学校,但是“在那里读书,只能读到小学3年级,然后再转到镇上小学”,为了省事,也为了所谓的教育质量,蓝蓝通过关系让孩子直接就到镇上读书,“这样大人就会很辛苦”。
蓝蓝的第二个孩子也该上幼儿园,距离家远一点有一个幼儿园火热招生,每学期200百钱,“而且车接车送”,蓝蓝说“那是什么车啊?一个小型的昌河车能挤40个小孩,天冷的时候还行,天气一热,看着就让人担心”,另外一家幼儿园每学期220元,没有校车,蓝蓝说“很多家长都愿意选择贵一点的学校,自己接送”。
每天上、下学的时候,学校门口都会特别拥挤、热闹,堵着有百米长,“就像大城市里上班堵车一样”,蓝蓝说“也有一些家长图了省事选择车接车送,尤其是农忙的时候。大人一忙碌,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关心孩子怎么去上学,又怎么回的家?”
二、
那些没有校车的孩子。
蓝蓝育得早,未婚先育,当时所有人都反对她和那个看起来不是那么利索的男孩在一起,主要原因还是那个男孩的家乡所在地有点闭塞,将来的问题会很多。她瞒着家里所有人,在城市的一隅租了一间平房,悄悄地在那里等待她当时的所谓的爱情结晶。有一天,母亲忍不住偷偷地去看她,她很奢侈地花了10几块钱买了母亲喜欢吃的汤圆,那顿汤圆,母亲吃得心酸,待蓝蓝转头给母亲捞那放在屋子里的煤炉上煮的汤圆时,母亲已是泪眼朦胧。接下来几天,母亲留下来给蓝蓝买各种各样的孕妇营养品,给蓝蓝洗了放了好长时间的衣服,然后又一路流泪地回。
蓝蓝的这次爱情行为,最终也导致了她与家人开始有化不开的隔阂,这个隔阂终年消解不得,随着日月,最终演变成了鸿沟,这个鸿沟,谁也没想着如何去填充。而实际上,很多东西并不是说有就有,说没就没的。
那天冬天,母亲记住了那顿汤圆,记住了蓝蓝那间透着风的房子,记住了已有着臃肿身躯的蓝蓝的22岁。 蓝蓝没想到的是,多年以后的各种天气,她要面临的是因为当初的选择而带来的种种问题,比如说孩子上学。
蓝蓝弃全家人的意见,以及曾经追求过她的那些男孩最终选择的那个男人在一个山沟沟里面,那里有着黑色的土地,肥沃但难以耕种,蓝蓝曾说那里安静,现在安静不再是她想要的内容,因为某种程度的安静,她现在就要每天比周围村上人更远距离接送她的儿子上学、回家,中午要亲自送饭到学校。
因为儿子吃不惯学校的食堂,她曾经也认为孩子不要太娇惯了,但后来她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有一次她去看了孩子在学校吃饭时的情景。“学校食堂太差了,哪里是真正的食堂?能看到的就是两个高一点的孩子抬着一个桶,桶里要么是白菜豆腐,要么是白菜粉条,要么是白菜豆芽,孩子自己端着碗去打饭,那粉条会被勺子露出来,很长很长地嘀嗒在地上,那些孩子直接用手捞起来又放在碗里一起吃”蓝蓝说。那一次看,蓝蓝心里难受,坚决不让孩子再吃学校里的饭。开始尝试每天给钱让孩子自己中午在外面买着吃。
孩子的校外午餐又是一番景像,中午放学以后,很多小商小贩开始纷纷走上台前,他们盯着那些散落在校门口的孩子们。很多家长给孩子用作午饭的零花钱多是1元左右,好一点的会给5元。后来家长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会拿着这些钱不买主食吃,而是买小玩具或者去旁边的游戏室玩游戏,即使就是买了主食,也是“一丁点的米饭上面放了一丁点的土豆丝,1块钱一份”,冬天,那些孩子就蹲在学校门口就着寒风吃着上面有土豆丝的米饭。
蓝蓝说,几次看得都想哭,“孩子上学以后瘦多了,没有油水”。
于是,蓝蓝决定每天送饭。如蓝蓝一样,更多家长站在了送饭的行列。与蓝蓝一起的有10几个孩子的家长。“每天都在一起讨论谁家的孩子吃的什么,也挺有意思的”,也有一些孩子则是父母双双在外奔波生活,以期提高生活质量,以期给孩子更好的未来,他们都是留守儿童。蓝蓝说,现在他们那里很多家庭的模式是“男人在外面打工,女人在家里带孩子上学。孩子没上学前,父母两个人都在外面,上学后,觉得再没有家长在孩子跟前对孩子学习成绩不利”于是,男主外,女主内。
这些孩子没有校车。蓝蓝说,也不放心校车,看到幼儿园的那个校车都害怕了。早晨,蓝蓝送孩子去上学,中午,偶尔你会看到那个叫张了一的男孩站在学校门口的寒风中,等着母亲给他送午饭,“很多孩子在那里等。这样等也比吃学校的饭、吃外面小摊上的饭好多了”下午放学,蓝蓝再骑车接孩子。
每天蓝蓝往回三次,“跟学生一样的周期,只能休周六、周日”,有一天蓝蓝给自己算了一个里程表,“一天三趟要行50里左右,早上送两个孩子上学,拐上一段路将小儿子送到幼儿园,晚上再拐上一段接上幼儿园的小儿子”一家三口,回家。那辆很贵的混合动力三轮车的车身被装上棚子,“封闭式的,孩子在里面很暖和。夏天的时候可以选择开着窗户”蓝蓝说,“街上有很多卖车的店铺开通了给车安装棚子的业务,一个棚子300多块钱,很多色彩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