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现在确实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难,但这种局面归根结底是由于过度利用股市的融资机制所造成的。
每经编辑 周俊生
周俊生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14日在证监会内部召开的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会议上表示,要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政策措施,支持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协调发展,积极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阳光化、规范化运作。
引导长期资金投资股票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管理部门一直在努力推进的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推出和社保基金等的入市,引发了一轮上冲到2000多点的牛市行情。但是,今天面对市场的严重下跌,回顾这段历史却让人倍感苦涩。就在这几天,以上证指数回到10年前的原点为标志,市场出现了一片“十年零涨幅”的悲鸣之声。12月15日,沪深两市股指更是分别跌破2200点和9000点两个整数大关,市场已经处于凄风苦雨之中。在这种暴跌中,散户投资者自然损失惨重,但机构投资者也不能幸免,有些甚至比散户投资者输得更惨。
管理部门之所以对长期资金情有独钟,是希望这些资金能够沉淀在市场中,不随便抛售,从而对股市行情起到维稳的作用。同时,所谓的长期资金,也与管理部门希望投资者做到的长期投资相匹配。在管理部门看来,A股市场之所以波动过于剧烈,主要在于投资者短线操作过于频繁,缺乏长期投资理念,而有了数量众多的长期资金“驻扎”在市场里,就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念。
但是,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想法基本上是脱离市场实际,至少是脱离A股市场实际的。首先,所谓“长期资金”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什么是长期资金?按照T+1的制度,今天买进明天卖出的资金固然不能算,但将股票放上1年就算长期资金吗?1年不行,10年就算长期资金吗?很显然,股市操作是不能简单地以持股期限来衡量其优劣的,如果明明到了该收获或者该出逃规避风险时,却因为尚未达到人为规定的长期标准而按兵不动,那就是刻舟求剑了,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这些长期资金被市场吞噬掉。
其次,期望以长期资金来作为股市维稳的帮手,也不合进入市场的资金的特性。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只能是一个市场角色,而不可能承担某种为管理部门所希望的政策功能。由于机构投资者通常都是体量庞大,他们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可以轻易地操纵个股,从而更容易造成行情的大起大落,最近出现的大成基金危机就很能说明问题。另外,管理部门如果过度地依赖机构投资者,还容易产生不公平交易,比如当管理部门认为行情过热或过冷而要求机构采取行动的话,这些机构的行动虽然秉承了管理部门的意图,但实际上已把信息不对称的中小投资者置于危险的境地。
A股市场现在确实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难,但这种局面归根结底是由于过度利用股市的融资机制所造成的。与交易市场行情“十年零涨幅”相对照的是,A股市场的规模却在这十年里出现了急剧膨胀,其发展速度举世无双。大量公司进入市场圈钱,对股市造成了巨大的抽血效应。但是,这么多的公司进入市场,就像一个馒头里被加入了过多的发酵粉,看上去体积庞大十分诱人,却不能让人吃饱肚子。显然,在这样一个圈钱市场里,无论是短期资金还是长期资金,都不可能产生财富效应。因此,对于管理部门来说,面对目前愁云密布的市场,最重要的并不是加大鼓励长期资金进入股市的力度,而是要改变目前的市场生态,让它真正成为一个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成为一个让融资者和投资者和谐相处的市场,成为一个让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能够不断增长的市场。
要达成这个目标,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仍然是改变过度倾斜于融资的市场政策。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改变A股市场目前的这种格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根据会议的这一精神,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引导企业投入实体经济,而不是像目前这样千军万马奔向股市,热衷于利用股市这种虚拟经济来圈钱抢食。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