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城市齐下落后柴油车“驱逐令”柴油机环保正名尚需时日

    2011-11-18 01:39

    每经记者  程元辉  发自上海

        因为柴油供应和油品问题,在中国节能环保技术名录中,柴油技术车型长期缺位。尽管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RBCD)副总经理王晓东乐观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预计,“目前中国柴油乘用车市场份额为1%,预计未来5年,中国柴油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会增加到12%~15%”。

        但是,现实比梦想更为残酷。11月1日,杭州市国Ⅰ排放标准的柴油车被纳入“黄标车”管理范围。在节能减排的大旗之下,各大城市纷纷把降低城市污染和排放的方法指向“驱逐柴油车”,柴油轿车前景仍然迷茫。

    部分柴油车面临淘汰命运

        从今年年中起,越来越多的城市向柴油车下“驱逐令”,原因是柴油车污染排放量超标,柴油车再次被贴上“不环保”的标签。

        11月1日,杭州市国Ⅰ排放标准的柴油车被纳入“黄标车”管理范围,进入逐步淘汰的过程。根据政策要求,国Ⅰ排放标准的柴油车,要在12月1日前凭“车辆行驶证”将绿色环保标志换成黄色环保标志。

        无独有偶。广州也早早加入驱逐柴油车的队伍。根据资料显示,广州年内限行10万柴油车,力争3年内淘汰。对此,广州市环保局局长罗思源称,专家测算1辆高排放车辆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10~12辆普通车辆的排放量,也就是说,10万辆高排放车辆相当于100万辆普通车的排放总额。

        事实上,多数人并不清楚这10万辆高污染排放车辆究竟是指的哪种车?广州市环保局机动车污染控制处有关负责人对此解释说,这10万辆车指的是国Ⅰ、国Ⅱ标准的柴油车。

        此外,“十二五”期间,甘肃将全部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的排放不达标的汽油车和柴油车。据了解,“十二五”期间,甘肃将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全部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的污染物排放达不到国Ⅰ标准的运营汽油车和污染物排放达不到国Ⅲ标准的运营柴油车。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按照国家环保部最新发布的《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从2010年3月1日起,全国要统一机动车环保标志,国Ⅰ、国Ⅱ标准的柴油车被列入了黄标车的范围。而在各大城市的执行过程中,淘汰柴油车成为了主旋律。

        在10月29日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鼓励汽车节能减排方向是对的,但唯独对柴油车进行限制的行为有失妥当,目前柴油车排放不满足标准主要在柴油质量问题上。”

        “其实汽车使用中,包括地方政府层面对柴油车的歧视普遍存在,认为柴油车是交通排放主要肇事者,其实柴油车在节能排放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柴油车前景仍不明朗

        从着力倡导发展纯电动汽车到发展节能减排的汽车,有分析认为,国家政策倾向于在短期内提高传统内燃机的节能减排,柴油车也将借此获得“扶正”机会。

        董建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十一”之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召集石化部门开会,要求他们提供符合排放标准清洁柴油,沉积已久的柴油质量问题有望迎刃而解,这将为柴油车普及奠定基础。

        “有关柴油供应方面,国家也出台很多规定,比如禁止柴油出口,对进口柴油减税,同时发掘煤化柴油等,拓展柴油炼制渠道,增加市场供应量。”董建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实际上,柴油车在欧洲的普及是中国柴油车推广的模板。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惠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欧洲经验告诉我们,柴油车节能减排更有效。在西欧,2010年上半年柴油车的新车注册率达到52%;在法国和西班牙,这一比例高达70%。”

        王晓东则表示,柴油车在中国推广前景十分光明,目前中国柴油乘用车市场份额为1%,预计未来5年,中国柴油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会增加到12%~15%。他的预测依据是中国柴油的基本转好,国家相关部门已经促使柴油质量提高和柴油供应稳定,未来节能减排压力增大,柴油车市场空间巨大,排放标准提高为柴油车迎来利好,越来越多汽车不加混合动力装置已经不能达标了。

        日前在上海汽车宣布的新能源汽车路线图中,上海汽车未来乘用车将选择先进技术的柴油机,目前上汽正积极投入柴油机研发。

        但是,柴油车“扶正”进程仍然不明朗。按照规定,从今年7月1日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国Ⅲ标准,届时全国范围内城市加油站供应的柴油,将强制执行满足国Ⅲ标准的车用柴油,然而目前很多地方没有供应国Ⅲ柴油。业内人士猜测,因为市场没有供应相匹配的油品,我国实施柴油车国Ⅳ排放标准的时间表或将被迫延迟。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上一篇

    92年永恒创新 雪铁龙铸就品牌辉煌

    下一篇

    争夺新能源制高点 跨国巨头在华展翅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