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胡健话题缘起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在议定书上签字。30天后的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
加入WTO这10年来,中国经济愈加紧密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制造”成为东方古国的新标签。可是,随之而来的也有痛楚,中国不断受到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质疑,倾销、市场经济地位、贸易保护主义等不断成为他们苛责中国的话柄。
中国入世十年究竟变化何在?目前外贸正面临新一轮衰退期,我们该如何应对?中国制造身负怎样的转型压力?《每日经济新闻》请两位国内经贸学者为您解答以上问题。
对话记者胡健对话嘉宾霍建国 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院长张燕生 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前所长入世十年 交出满意答卷
NBD:入世十年,中国经济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这些变化?
霍建国:“入世”之后,中国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2年中国的GDP是12万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达到了39万亿元,这是个很大的飞跃,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上。
更大的变化应该是外贸,外贸是从原来的5000多亿元发展到现在的2.97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外贸的快速发展对支撑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确立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发挥了重大作用,应该说,这一切和加快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有直接关系的。
张燕生:十年来,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最大的变化,同时也是最大的进步。若谈到加入世贸对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开放和市场化,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本身就可以推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但中国入世以来,并非仅依靠开放推动市场化的进程,关键核心还在于改革。
事实上,从1986年开始一直到2001年加入WTO,这15年是中国积极地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规则来进行改革、调整、完善的一个体制变化过程。
NBD:但是,有很多人都在指责中国是用廉价劳动力和便宜商品占领了世界市场。
霍建国:总体上讲,“入世”之后中国的出口产品以及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是发生了很大变化,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中国出口的都是廉价商品、廉价劳动力和破坏环境、导致贸易顺差等,这种分析是不全面的。
中国的出口结构中,以前是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上世纪80年代是以轻纺产品为主,90年代以机电产品为主,这就是一个明显的跨越。我们的出口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和纺织品,变成现在的机械制造和各种机械零配件。
在2000年之后,中国出口一个更大的变化是在IT产业上,电子、通讯、计算机领域的出口飞速增长,这是结构上最明显的变化。从产品来看,制造业的出口比例非常大,约94%;纺织品的出口则有所回落,这个回落只是商品结构的变化,并不表示它的竞争力弱了,而是说它在整个出口比例中下降了,还剩13%,但是它的竞争力却比以前更强了。
从现在来看,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应该说已经超过德国,目前我国出口第一,制成品出口也是第一。而且,我国总体产品的结构和市场的占有率还在上升,这是主流。
外需低迷 出口企业过冬
NBD: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外贸总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我们外向型经济根基,能抵御外部冲击吗?
张燕生:这世界上不受外部影响的国家是较少的。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外贸还是受到了世界经济环境很大程度的影响。现在的世界贸易是全球分工的结果,很难单纯用一个季度或者一个月的数据去下结论。
实际上,外贸的滞后因素一直很明显。对中国而言,全球订单下降、企业成本上升的因素存在,但是还没有完全体现在中国出口的减速上。现在来讲,今年后两个月,有圣诞节和新年的因素,因此这几个月依然会比较好,但如果再往后看,情况可能会恶化。
NBD:入世十周年恰逢世界经济低迷期,怎么看明年的外贸形势?
张燕生:我认为不会太乐观。现在主要经济体美、日、欧面临的问题都是“三缺”,即缺需求、缺信心、缺办法。需求能短期创造吗?信心能短期恢复吗?对策能短期形成吗?
这三个问题如果明年不能很好解决的话,目前的主权债务危机就很难办,私人消费和投资好转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样明年的外需显著好转的可能性就很小。同时,不确定因素也很多,我个人觉得明年的形势不是太乐观。
NBD:外贸企业从紧缩政策实施以来就一直比较脆弱,企业如何应对潜在的危机?
霍建国:根据目前的贸易形势,我们需要做“全价值链”。我们不能完全依靠发展进出口贸易,单纯依靠贸易的格局需要做一些调整。我们不能独立地只做一些产品的生产、出口就完成任务了,不能只做价值链的最低端。我们要通过海外投资,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在批发、零售业,或者在价值链下游的部分,包括运输、仓储等,这些环节都需要我们成功地介入。
既做内销又做外销也是规避风险的好办法。但是现在流通企业割裂得比较严重,做国际市场的就做国际市场,做国内市场的就做国内市场。这样很被动,需要两边兼顾,做外销的同时也要有内销,做内销的也要努力做外销。
下一步外贸企业的发展思路应该是既在国外经营盈利,同时也保证在国内能有一块自己拓展盈利的空间。一个企业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的回旋余地都是比较大的。
亟待转型 “中国造”需破茧
NBD: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贸转型就已成为话题,如今,这个问题更加棘手了,如何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
霍建国:未来十年,我们的整个产品结构会向中高端过渡,我们的跨国公司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我们在环保、碳排放方面也会做得更好。
由于目前制造业的格局是中高端以欧美为主,而我国的制造业处在中低端。当我们的制造业升级进入到中高端时,那就真正动摇了他们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因此会直面欧美的竞争;同时,因为我们的新兴战略产业要发展,我们的中高端机械制造要发展,一些精密仪器、关键零部件也要上去,而一旦我们上去了,马上就和他们在同一个竞争起跑线上,这样竞争会很激烈。
再一方面就是环境标准。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压力已经很大了,未来十年可能更大。对内部来讲,需要转型升级,要甩掉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和企业。当然,这需要有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NBD:这期间有很多的困难,比如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还不被一些国家承认,比如国外对我们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
张燕生:中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也就是《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其实这和中国实际的市场经济地位是两码事,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在153个WTO成员中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的市场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我们的开放程度也是比较高的。
“15条”这个2016年以前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公平对待中国的重要条款,其实它是美国的一个战略,也就是不给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一直卡你到2016年,基本上是卡掉你整个低成本竞争优势的这么一个阶段,也就是说,2016年给你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你的成本也不再便宜了。
未来外需的形势仍然可能非常不好,这同时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更加频繁地发生。在全球经济都不好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却能保持20%左右的增速,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受到他国的一些不公正对待,这样受害最大的还是企业。
NBD:我们怎样应对这些困难?
霍建国:我国现在出口增速已经回落至15%,这个增速还是可以的,至少目前还看不出会发生企业倒闭潮的迹象。面临环境标准、贸易保护等压力时候,关键还是企业自身心态要好,应该把困难和压力看做是转型的动力。企业面临困难,应该主动地去生产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或者勇敢地提价,这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转型,其实我认为,从政府层面来说,没必要过度干预,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市场来引导。
结束语:过去的十年是成功的十年,未来的十年将是充满挑战的十年。目前外需疲软与中国人口红利结束叠加在一起,为中国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压力与动力,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结束,相反的是,我们可以用对外投资、国际合作等新方式,更加紧密地拥抱世界。谢谢两位专家的精彩分析。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