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项峥:存款理财化中的合成谬误

    2011-11-09 02:01
    项峥

        合成谬误是一个学术用语,最早是由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来的。所谓合成谬误,简而言之,对个体或局部而言是有利的决策,但对总体或整体而言却是不利的选择。在存款理财化的过程中,合成谬误的现象较为明显。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明显乏力。前三季度,全国人民币各项存款同比少增2.09万亿元。因此,各商业银行将加大存款营销力度作为全年经营工作的重点,普遍把扩大理财产品销售作为吸收存款的有力手段。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存在合成谬误现象,吸存效果难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部分上市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超越75%的红线。在商业银行业务高度同质化的市场,本来是出于提高客户资金收益以实现稳定存款资金目的的理财业务,却因为同质化的竞争,使得理财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成为市场竞争下不得不为之的无奈选择。每月末、季末,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与竞争处于白热化,导致的结果是在月末或季末人民币各项存款向理财产品转化。由于理财产品转化过程中,按照统计规则,部分理财资金将转化为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不在各项存款内统计,由此造成了部分上市银行存贷比指标接近或超过75%的监管红线。

        理财产品业务资金成本增大。同样是因为高度同质化的理财产品市场,理财产品收益率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进入赤膊上阵的价格竞争阶段,这又迫使商业银行各显神通,加大理财产品开发和创新力度,最终推高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当然,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看,当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在于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理财产品则是突破存款利率上限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我国物价水平较高,负利率较长时间存在的背景下,高收益率理财产品的出现,为投资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保值增值的途径,只不过是受惠面仅限于有钱人。

        造成资金面大幅波动。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吸收存款的目的之一,是稳定资金来源。但由于理财产品的推陈出新,特别是短期、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出现和大规模发行,增大了存款资金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频繁波动,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在月末或季末时点,常见货币市场利率短期跳升的情况,也在侧面反映出资金面不规则流动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不利影响。

        除了理财产品分流各项存款外,外汇储备增长的放缓、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快速增长,是各项存款增长乏力的另外两大原因。按照唯物主义观点,货币资金作为客观存在,不会凭空消失。民间借贷也是资金流向的一种方式,若民间借贷资金全以现金形式操作,理论上会分流部分存款。但考虑到现金操作的风险和规模,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按照人民银行的统计,9月末,流通中货币(M0)余额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低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可见,民间借贷不太可能是存款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当然,商业银行不能因噎废食。理财产品仍需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引导商业银行规范发展理财产品市场;与此同时,要加快利率定价能力建设,确定资金来源的合理成本,加强经营层面的约束。只有这样,商业银行经营才不会千篇一律,差异化经营最终才有可能会出现。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上一篇

    重组搁浅 中航黑豹今复牌

    下一篇

    地方国资分享“离岛免税”中国国旅应声大跌4.68%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