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走出对外资行工作盲目崇拜的误区

    每经网 2011-10-24 09:06

      文/印峥嵘

      上周到沪上某重点大学的校园走了一圈,发现在外资银行的招聘会上人头攒动,一些优秀的金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争先恐后地前来听宣讲,并且详细询问待遇等的情况。作为一个跑外资银行条线的记者,我倒认为外资行的工作相比较中资行,其实未必更光鲜,具体是否适合还需因人而异。

      从现有数据来看,外资银行每年的人员流动率很高,一线业务人员尤其高。一方面源于2011年底,外资行75%的存贷比红线压境,各家外资行纷纷卯足了劲展开存款争夺战,业务员压力陡增;另一方面,外资行对员工要求除了金融专业知识外,还有外语要求,这种人才相对较少,一旦一家新的法人银行成立,必定会首先从别家银行挖角,引起一连串“挖人”的连锁反应,带动了整个行业人才的流动。

      当然,目前吸储的压力每家银行都有,大学毕业生进银行先要弄清楚自己去做什么,自己是否适合做这项工作。除此以外,我认为毕业生们还需权衡另一大问题:外资行的业务相比中资行有很多限制。

      客观来讲,目前外资行的管理能力、综合实力较强,风险防控措施较中资行更加严谨,不过目前来看,外资行的产品不如中资行丰富。举例来说,一位中资行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做的事情贯穿整个“金融产业链”:存贷款、现金流管理、票据、发债融资、和担保公司合作、介入地方融资平台的优质项目等,其中有些业务外资行要么不做,要么做得少。正因为如此,一位外资行的客户经理的工作经验中资行未必认可,日后的发展空间可能比不上中资行。

      在一些具体的业务领域,比如资金业务部(dealing room),外资行在人民币衍生产品如掉期等领域缺乏定价权,金融债的做市商资格也缺乏,买卖中获利的几率也比不上中资行。

      再比如在财富管理业务等领域,外资行因为市场份额小,也无法和中资行展开直接竞争。事实上,外资行管理的资产总量、产品的丰富程度都比不上中资行。外资行的一些理财产品选择和投行合作把风险做对冲(hedge),但这些投行究竟怎么对冲,能把风险规避到什么程度,其实外资行的负责人敢情也是不清楚的,否则他们自己就去投行干了。

      从薪酬待遇看,对于一些特别有能力、对薪酬要求高的毕业生,去了外资行可能要失望。整体来看,外资行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不如中资银行,特别是不如中资的股份制银行。

      从现状看,中资股份制银行赚多少拿多少提成(当然这种过度激励的办法本身值得探讨),一个有2年工作经验的一线客户经理就能给到15万年薪。这在强调稳健经营、团队协作的外资行根本不可能。中资行业绩直接和奖金、绩效工资挂钩,压力大、工资高,外资行的压力小,回报则远不如中资银行。

      不过,随着国内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银行的份额有望提升,但短期看大幅提升的可能性不大。目前第一梯队的银行包括汇丰、渣打、花旗、东亚,这些银行在外资行中成立法人银行较早,网点发展较快,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与一些欧美的银行相比,港资银行因为贴近中国文化,企业本土化发展得更快,我认为可以成为外资行工作中的首选。

      总体来讲,我认为大学毕业生需要走出对外资银行的工作盲目崇拜的误区,择业需要因人而异,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对薪酬的期待以及未来的发展前途,大可不必被一些表面的现象而迷惑。
     

    上一篇

    渤海溢油索赔反思:需建第三方鉴定评估体系

    下一篇

    东北制药饱受VC价格跳水之苦 巨亏几成定局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