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家质检总局即将举行的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立法听证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回应,实施汽车“三包”环境条件尚不完全具备。
中汽协认为条件不成熟的理由有三:一是配套体系不健全;二是加重消费者负担;三是应该明确规定消费者和鉴定机构的义务和责任。目前我国汽车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突破1亿辆,也成为世界第二。但是由于种种因素,中国汽车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发生质量问题后消费者更是难以维权,去年全国消协受理汽车投诉2万多件,增长了51%。面对中汽协的三点理由,消费者不禁要问:配套体系怎么健全?中国汽车的价格低吗?消费者权利谁来维护?
中汽协也承认,实施“三包”面临着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等诸多问题。中华网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有87%的消费者在购车后遇到过 “投诉无门,不知道向谁投诉;厂商应付了事;没有相应法规支持”等投诉困境。汽车市场双方是一个不平等的关系,普通消费者一般而言对汽车技术不可能熟知,处于弱势。汽车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界定质量问题时不可能主动维护消费者利益。如果没有 “三包”制度,从质保期等方面加以严格规定,消费者维权几乎不可能。国家质检总局目前公告的《规定》征求意见稿,正是从保护家用汽车产品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提升我国汽车质量出发,明确了家用汽车产品销售商、制造商、修理商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
没有“三包”制度,中国汽车质量缺乏提升动力。每年汽车召回中,进口汽车数量和比例明显高于国产汽车,不是国产汽车质量真的高了,而是企业对质量提升和安全保障不具有天然的积极性。“三包”制度和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体系是本末关系,只有制度设计后形成市场需求,再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而指望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后,再出台规定,不仅时间漫长,而且浪费大量的资源。至于价格问题,需要通过市场来解决,一个始终在摇篮里的孩子是长不结实的。国产汽车在摇篮里已经很久了,要真正立起来、走出去,靠改进技术、降低成本、科学管理,不应该总期待消费者哺乳。
缺少“三包”制度,由汽车既得利益者单方说了算的市场,不可能真正提升中国汽车质量。“三包”制度酝酿已久,消费者急切呼唤 “三包”制度出台,但一直迟迟未能出台,88%的消费者认为原因在于 “厂商处于强势,投诉得不到解决;牵涉面太广,各方利益难调和”。国家质检总局最近提出 “人民质检”的口号,将各项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消费者和民众身上,此次顺应民意,积极回应消费者的诉求是一件好事,希望不要因为某些利益集团的阻挡,“三包”制度夭折。
作为行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同样应该积极地推动汽车配套体系建立和汽车质量提升,保护消费者利益,而不是成为行业的保护伞。面对汽车工业协会不恰当的表态,消费者不禁要问,是汽车“三包”条件不成熟还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不成熟?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