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趋紧难现等待最佳时间点
高通胀之下,监管层实施了严厉的紧缩政策,通过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对通胀予以防范。
今年,央行三度上调基准利率,六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A股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信心缺失。
“中国的货币政策既要保增长,更要防通胀,既然通胀基本控制住,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张晓君说。但他也指出,货币政策并非没有空间,一旦未来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货币政策可能会进一步调整。
不过,对于政策转向的时间点,接受采访的市场人士表示尚难判断,究竟是在年内放松还是在明年,需要等待经济数据的进一步明朗。
北京格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可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领导人最近也表示,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所以通胀虽然回落,但是要保住成果,也不排除进一步紧缩的可能性,而一旦通胀被彻底控制,政策自然会转向。
中金公司则对紧缩政策年内转向保持悲观。中金公司指出,从CPI走势看,年内将难以出现显著的政策放松,因为当前我国的实际利率仍然为负。而从历史情况看,一般CPI要在同比水平见顶至少8个月以后,宏观政策才会出现一定的放松,而本轮CPI同比水平见顶于7月份的6.5%,因此很可能要等到2012年的2季度,CPI才能回落到政府可以接受的水平。同时,考虑国内人工成本上升的刚性要大于此前的经济周期,使得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周期可能被延长,下跌周期被缩短,因此也可能出现通胀压力对于政策放松的制约将一直持续到明年下半年的可能性。
汪涛预计,目前的宏观政策基调将保持不变。由于实体经济活动的疲弱最早可能出现在10月份或11月份,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成为政策可能放松的关键时点。但是,不管政府推出什么样的刺激措施,其规模都会比较小,因为即便出口暴跌,经济对外贸依赖程度的减少或令出口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较为有限。另外,在上一轮的大规模经济刺激以及信贷扩张之后,中国再次推动一轮由信贷扩张带动的基础建设的可能性很小。基于这些限制,预计在未来的政策放松过程中,财政政策或将先行,可能的措施包括将资金投放于保障房建设、水利工程、服务业以及环保项目等。
张晓君表示,从第二季度国内经济增长9.5%,以及预期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约20%来看,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经济,我们都不差,所以货币政策转向在时间点上还有点早。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