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今年以来A股市场低迷,但新股超募现象仍比比皆是。根据《证券时报》络数据部统计,截至8月31日,沪深两市共有203只新股发行上市,剔除无可比数据的1只新股和募集资金额度低于预计的12只新股,190只新股共超募916.26亿元。从已公布的超募资金用途来看,在已安排超募资金使用的上市公司中,用于归还银行贷款、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及增资子公司的超募资金达到256.28亿元,占到A股今年以来整体超募资金的28%,真正用于并购扩张和主营项目投资上的资金并不多。
今年以来,主板共计超募了250.56亿元,中小板超募了329.35亿元,创业板超募了336.35亿元。其中,创业板超募比例最高,100只创业板新股首发超募资金总额达336.35亿元,这一数字是其首发预计募集资金总额253.51亿元的1.35倍,而主板该比例为0.91倍,中小板该比例为0.88倍。创业板的超募资金总额相对主板和中小板并不高,但是从占流通市值的比例来看,创业板的超募资金规模占到了其8月底前全部流通总市值的11.9%,高于中小板和主板市场的0.02%和0.01%。
从已发布的超募资金使用方案来看,按照资金使用用途产生效果,超募资金的用途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归还银行贷款、永久或暂时性补充流动资金及增资子公司。此类资金用途对公司业绩很难产生直接刺激,而是降低财务费用,体现出公司较为保守的募投风格;二是并购扩张。通过对外投资和并购可以实现产能扩建或者市场开拓,可以培植和扩展主营业务来实现公司的高成长,对投资者和公司来说是双赢选择;三是基础建设、项目投资、技术研发投入及改造等领域。此类超募资金能够推动公司业务快速发展;四是买地买房。对公司盈利提升无实质意义;五是银行存款。资金闲置,利用低效。
根据上述分类,在已安排超募资金使用的上市公司中,用于归还银行贷款、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及增资子公司的超募资金达到256.28亿元,占到A股今年以来整体超募资金的28%,其中用于还贷的超募资金有97.1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性的资金有149.68亿元,用于增资子公司的资金有9.49亿元。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用于此项用途的超募资金达153.58亿元,达到了公布此项用途的所有超募资金的60%。
而用于并购扩张的上市公司只有25家,共计使用了20.22亿元的超募资金,占整体超募资金的2%。用于主业基础建设或技术改造等方向的超募资金有61.96亿元,占整体超募资金的7%。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用于买地买房的公司急剧减少,只有6家公司,用了2.16亿元,占整体超募资金的0.2%。
从上述数据来看,多数超募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一方面说明了今年以来银根紧缩局面下,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缺钱,需要利用超募资金补血来缓解流动性压力。但此外也可以看出,在经济增速放缓之下,上市公司投资意愿有所降低,因而更倾向于保守选择,将资金用于还贷和补充流动性以节省财务费用,尤其是对于总股本偏小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来讲,财务费用降低对每股收益提升明显。但是,这些公司之所以超募,从资金的角度来看,代表比较看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而巨额超募资金可以为这些公司进行并购扩张和主营投资提供良好基础和动力,所以,若企业不将资金更多投资主营业务,尤其是对于创业板公司来说,将可能弱化公司的高成长性,从而使得创业板公司失去市场最为看好的“创业”二字,这也意味着将最终失去高估值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