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曹中铭:股市岂能总是发挥“抽血”功能?

    2011-09-06 01:11

    曹中铭

        今年8月份涵盖5周,从新股发行的数量看,分别为9只、5只、4只、2只、3只,累计发行23只新股。针对此状况,市场上有观点认为,新股周发行数量的不断递减,表明发行窗口市场化机制效应显现。

        发行窗口市场化机制效应显现了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且不说新股发行基本上受到监管部门的控制,从发行人的角度,行情一旦疲软,就会波及到新股发行市盈率的走低,为了最大限度地“圈钱”,发行人也愿意将发行窗口后移或选择更有利于高价发行的时机启动发行。

        事实上,9月份的第二周新股发行数量同样给所谓的  “发行窗口市场化机制显灵”的说法给予重击。9月5日至9日,就有包括巴安水务、通光线缆等在内的8只新股启动发行程序,刚刚回落的发行数量再次出现“井喷”现象。

        今年上半年,尽管新股发行数量与融资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下降的趋势,但上市公司竭泽而渔式的“圈钱”行为,仍然让市场有不堪承受之重。A股市场表现不佳,与货币政策紧缩、CPI持续攀升导致的通胀压力日益增大等因素有关,同样也与上市公司的大肆“圈钱”行为有关。而且,如果说对于货币政策、CPI等宏观负面因素市场只能被动接受的话,那么关于新股发行以及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则完全掌握在监管部门的手中,但是,“圈钱”猛于虎的市场本色却丝毫没有改变过。

        在监管部门一周放行8只新股发行的同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同样呈现出火爆之势。上周五,有7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其再融资计划申请已获证监会批准。据统计,这7家公司所涉及的再融资额度高达近353亿元。

        上市公司“圈钱”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双雄”并立的格局,一方面是新股源源不断地上市“抽血”,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疯狂  “圈钱”。从这两年披露的数据看,再融资更像是一匹“恶狼”,肆意撕咬着市场羸弱的躯体。

        自4月份股指下挫以来,市场上曾出现了要求监管部门停发或缓发新股的呼声。尽管停发或缓发新股都不可能达到救市的目的,但至少其对于缓解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对于提振投资者的信心显然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在“市场化”的大旗下,新股的发行工作其实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不以市场的意志为转移。

        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融资与投资功能兼备的市场。其中任何一项功能的“出位”,必将影响到市场本身的发展。而在A股市场中,由于错误的定位,市场总是将融资功能发挥到极致,而投资功能则严重缺失。这也是为什么A股市场的投资者绝大多数总是亏损,而融资额却频频问鼎全球资本市场的主要原因。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无论是市场的制度建设,还是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以及中小投资者的规模,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既然是股票市场,又岂能总是发挥着  “抽血”功能,又岂能总是不顾投资者的死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上一篇

    江西赣州稀土停产或加剧供货紧张

    下一篇

    受困银保渠道动荡 寿险三巨头上半年退保金达236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