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基金行业投资业绩难见亮点的情况下,基金公司作为专业投资者的行业价值在被侵蚀,伴随而来的则是外界对于行业丑闻、八卦的乐此不彼。
每经记者 李凯
看似与基金公司主业无关的一则八卦,却引起了网友和业内人士的热烈围观。事件主角指向汇丰晋信基金交易部门员工与领导之间,并在网络传播中上演了 “投毒”和“恶作剧”的罗生门。
而值得思考的是,在近年来基金行业投资业绩难见亮点的情况下,基金公司作为专业投资者的行业价值在被侵蚀,伴随而来的则是外界对于行业丑闻、八卦的乐此不彼。
“投毒门”竟然是恶作剧?
8月18日下午4点半,微博上有媒体人士爆料:“八卦一下,传闻某基金公司交易部负责人被手下投毒。”
短短一则微博在这个 “八一八”(8月18日)的日子一石激起千层浪。
该消息发布几分钟后被迅速地转发和评论。首先看到消息的多是基金业和媒体圈内人士,大多表示惊讶,以及对这则语焉不详的“八卦”细节的好奇。
而二十多分钟后,某财经网站布了快讯,指出“某基金公司”为位于上海的汇丰晋信基金。并称“该交易部女员工使用透明的指甲油和卸妆油,每天往该负责人水中投毒。一段时间后该负责人发现身体不适,后公司调用视频监控录像发现投毒迹象。”
不过,该消息并未取得汇丰晋信方面的证实。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消息的传播程度,而被很快传上各大微博。
消息发源地微博在发布该消息1小时左右后,已经被转发两百多次,评论一百余条。而新浪微博发布的快讯则在一个小时中被转发3000多次,评论超过700条,参与的人士也从业内向大众呈涟漪状散开。
在事件被迅速传开的1个小时中,“投毒门”只停留在耸人听闻的八卦消息层面,汇丰晋信方面并未确认,而市场部人士电话也一直处于接不通的状态。
但公众对此事件的热议程度却因此高涨,对事件背后的原因猜测众说纷纭,尽情演绎。
汇丰晋信官方微博终于在事件发生近2个小时左右发布公开声明:“公司内部确实发生该类事件,但并非‘投毒’。公司交易部一名员工出于恶作剧心理在主管杯中倒入少量指甲油,由于指甲油气味刺鼻,交易部主管及时发现,并未对其身体造成任何损害。该名员工已离职。”
但声明并未让质疑和议论戛然而止,不少网友表示对公告内容的怀疑,“如果是只恶作剧,为什么还要离职?”还有相当部分评论将此事件与基金公司业绩、销售的不理想挂钩。
7月才爆“违规门”
“交易部内部竟出现‘投毒’事件,虽然公司表态仅是恶作剧,但肯定说明内部管理有问题!”昨日某网友如此表示,“工作中都能如此作为,那在基金交易方面会不会出问题,这很令人怀疑!”
其实这并非只是意气之言,因为仅仅一个月之前,汇丰晋信就曾自爆“违规门”,只是由于披露的信息并不显眼,而被不少投资者忽略了。
今年7月20日,汇丰晋信中小盘股票基金发布了二季报,在这份二季报中,该基金坦言:“本报告期内,本基金误买入基金托管人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的股票。本基金管理人于购入该股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对上述股票进行了清仓处理并由公司弥补了投资损失和利息损失,未对基金份额持有人造成损失。”
对于这次违规事件,基金公司并未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详细介绍,只用了寥寥一百多字给出了一个交代,在长达十几页的基金二季报中,投资者要想清晰的注意到恐怕并不容易。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此次事件发生在今年5月期间。
某基金界的人士表示,基金违规买卖托管行股票,不管数额的大小,其背后表明基金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多少还是有些漏洞,存在着潜在风险。
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为了杜绝上述类似的事件,不少基金公司也在风控上下了不少功夫。某基金公司的稽核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在交易上有严格的控制,对于托管行的股票是严格卡死的,“就是想买也买不进去”。
显然,“违规门”事件的发生和交易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投毒门”事件的再度爆出,而主角再次指向了汇丰晋信的交易部门,这很难让人相信汇丰晋信的内部管理没有问题。
记者手记
除了“八卦”基金界还有什么?
昨日,“投毒门”成为了财经微博的绝对焦点,而汇丰晋信史无前例地成为了绝对的“明星”。
并非“投毒”,而是恶作剧——这是汇丰晋信给出的最终解释。
既然是恶作剧,那么为啥员工会选择辞职?既然是恶作剧,那么为啥会选择投指甲油?……对于公司的给出的答案,相信大家心中疑惑一个接着一个。
不过,套用当前时髦的一句话——“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看看这两年,从“小三门”到“夺妻门”,再到昨天的“投毒门”,基金界可谓“门门”不断,而这些八卦新闻显然成为了投资者更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严肃、严谨的基金界似乎彻底变成了“娱乐界”。
细细想想,细细回味,这难道不是我们基金界最大的悲哀吗?
还记得2007年投资者对基金经理们的顶礼膜拜吗?然而现在,除了只能看不能买的王亚伟之外,还有几个基金经理能享受如此待遇!
还记得2007年投资者一基难求的局面吗?然而现在,虽然各大基金公司卯足了精力,下足功夫,投资者依然难正眼相对!
还记得2007年投资者每天津津乐道的“这基金真好”的话语吗?然而现在,除了不愿提及的基金亏损之外,投资者津津乐道的却是“基金xx门”事件。
从2007年基金业对于市场的 “呼风唤雨”,到现在基金业沦为市场的陪衬,这本身并非投资者不买账,而是其自身造成的。
盲目追求规模,盲目追求数量,盲目夜郎自大……却忽略了最核心也最关键的东西——为投资者创造收益,遭遇的自然是持有人用脚投票。
想想昨天的“投毒门”,再想想基金业的责任和使命,基金业人士还能笑得出来吗?
如果我们基金界还在始终为股东服务,始终为管理费服务,不从内部找原因,不从内部下功夫,那么相信以后的路只会越走越窄,越走越死!
相信到那时,我们基金界或许真的将会除了“八卦”之外,一无所有!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