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缓发新股止跌论缺乏充分依据

    证券时报 2011-08-15 09:21

    基于中国证券市场成立21年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股发行与大盘涨跌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停发新股在低迷市况下通常既不能阻止大盘下跌,更不是推动大盘上涨的关键因素。新股发行,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行对指数影响不大,与指数下跌没有必然联系。

      近期,海外市场大幅震荡,A股重压之下继续疲软。一些市场人士和媒体再度将矛头指向监管部门,指向新股发行节奏,指向大小非减持套现,高分贝呼吁救市,呼吁行政手段干预发行融资套现行为。市场低迷时期,缓发新股能救市吗?是相信市场,还是相信行政力量?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大旗要不要扛下去?什么时候A股市场才能丢掉对行政干预这根拐棍的依赖?

      一段时间以来,受制于国内外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沪深股市价量齐跌,大盘表现未达投资者预期。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市场人士和媒体纷纷将A股市场的下跌归咎于一级市场发行速度过快、融资数量过大,进而建议人为控制发行融资节奏,以便让股市休养生息。

      这样的观点乍看颇有一番道理,很为投资者着想,再三审视,则又觉得似曾相识。因为每一次股市进入低迷期,舆论毫无例外都会将矛头指向股市扩容和融资圈钱,并把稳定股市的希望寄托在管理层出手调控新股发行节奏上。

      如果说,在中国证券市场草创之初,担心新股发行过快导致股市供求失衡还情有可原,那么,在证券市场步入第21个年头,特别是A股市场规模已跻身全球前三、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方向已经确立无疑的今天,依然抱着惯性思维,从发行融资节奏快慢中寻找股市涨跌的罪魁祸首,未免昧于大势。市场参与各方有必要换换脑筋,实事求是地看待新股发行与股市涨跌之间的关系。

      问题之一,发行节奏放缓能否让市场恢复活力?

      基于中国证券市场成立21年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股发行与大盘涨跌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停发新股在低迷市况下通常既不能阻止大盘下跌,更不是推动大盘上涨的关键因素。新股发行,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行对指数影响不大,与指数下跌没有必然联系。

      以最近10年中国股市的表现为例,2001年以来,新股发行曾经历了四次暂停。第一次是2001年8月至11月,第二次是2004年8月至2005年1月,第三次是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最近一次出现在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前两次停发阶段,大盘并未扭转低迷格局,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上证综指有半数以上的交易日平均跌幅在1%左右。而在第三、第四次停发阶段,大盘则呈现先跌后涨局面,指数在跌出新低之后,分别借助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启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缓解等重要因素,恢复上涨。由此看来,四次停发阶段,指数有跌有涨,停发新股充其量只是帮助市场恢复平衡的诸多因素之一。

      换个角度看,在市场环境较好时,新股发行速度创纪录,甚至是超级大盘股的发行,也不能显著抑制市场的乐观情绪。这一点在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问题之二,发行融资、股东套现是否导致市场严重“失血”?

      证监会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新股发行总家数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筹资仅为去年全年的35%左右。今年上半年,大盘股发行较少,集中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发行上市的中小企业虽然数量较多,占比较大,但其吸取和占用的市场资金量却较为有限。总体上,上市公司正常融资行为给市场带来的资金压力较2010年有所缓解。

      一些市场人士依据若干大小非减持套现个案,推断股东套现成风,导致市场严重“失血”。统计数据显示,大小非减持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猜测相距甚远。从2010年全年531家中小板大股东减持情况来看,持股5%以上限售股东解禁数量为119亿股,减持数量为15.49亿股,减持数量占解禁数量的13%,占中小板总股本的1%多一点。中小板高管大多为持股5%以下的限售股东,其持股解禁数量为3.12亿股,实际减持数量为2.62亿股,减持数量占解禁数量的84%,占整个中小板总股本的0.19%。不难看出,解禁数量大的大非减持套现总体比较克制,尚未成“疯”;小非跑得更快些,但解禁数量相对较少。中小板大小非减持套现的金额不过百亿量级,在总市值达20多万亿的A股市场,可谓“小菜一碟”。

      一个容易被市场忽视的信号是,大小非减持套现获得的资金,仍然会以不同方式回流到资本市场。以国内领先的本土创投机构深圳创新投为例,在创业板开板之前,平均每年投资项目约45个,投资金额12亿元至13亿元;创业板开板以后,投资项目增加到70至80个,投资金额上升到25亿元。一些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后,也会将资金投入到其他后备上市公司。足见,机构高管套现后并非一味将资金闲置或狂吃海喝,而是再去投资新的产业、新的公司,带动更多新资本、新公司进入市场。长远来看,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利于A股市场的良性发展。

      问题之三,21岁的中国A股市场是否应该丢掉行政干预这根拐棍?

      众所周知,A股市场曾经饱尝行政干预的酸甜苦辣。市场极度低迷时,停发新股、组织政府资金入市、调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行政手段,给投资者送过温暖;市场极度疯狂时,组织特约评论员文章、加速扩容、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等行政手段,也曾令投资者胆颤。历次重大行政干预A股市场的经验教训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行政干预越多,市场扭曲越大;该由市场决定的事,应该坚决交给市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教训,新股发行制度经历多次探索,最终还是选择了市场化道路,实现了从额度制、人为控制新股发行市盈率到放开额度、放开价格管制的巨大转变。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次市场下跌过程中,众多资深市场评论人士情急之下,抛弃市场化改革阵营,重拾行政干预的拐棍,再度将矛头指向新股发行,呼吁停发新股。类似这样的一些建议,模糊了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导致A股低迷的主要矛盾,偏离了靶心,即便短期内贪得一时之涨,也将付出打断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进程、强化行政干预、扭曲市场行为的重大代价。无论是监管层还是其他市场投资主体,都应该警惕这样一些误导性的言论,坚定市场化改革信心,相信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A股市场最终能够恢复均衡。

      国家大市场,A股小市场。当年在选择继续走计划经济道路还是走市场经济道路的争论中,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果断选择了后者,13亿中国人民因此受惠。作为走在市场经济道路上的幸运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没有理由走回头路。21岁的A股市场,该丢开行政干预这根拐棍了。

    上一篇

    新股市场回暖 券商理财打新升温

    下一篇

    新股发行市盈率大降 机构借炒新避险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