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温家宝:避免货币政策滞后效应影响实体经济

    2011-07-13 01:20

    此次微调的动力更多来自二季度经济发展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各领域人士对经济增长的担忧。

    每经记者  胡健  李静瑕  梅俊彦  发自北京

     

        “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最近连续召开的四次经济座谈会上强调。

        温总理最近一次对宏观经济的详尽分析是在4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比本月座谈会上的讲话,温总理先后都强调,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

        但本轮座谈会上,他还指出,要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而4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更强调保持调控方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有分析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宏调政策的微调最直接的表现便是货币政策调整不再像上半年那样频繁,而对个别问题将出台定向措施予以解决。

        也正是在此轮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影响。

    “稳增长”提上日程

     

    此次微调的动力更多来自二季度经济发展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各领域人士对经济增长的担忧。

     

        在座谈会上,辽宁、陕西等8个省的负责人,钢铁、电力等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和宏观经济、金融、农业等领域的专家普遍向总理反映,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中小企业融资难,一些地方电力供求矛盾加剧,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主任张永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种“两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宏观层面CPI仍旧高企的背景下,微观层面,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生产经营处于困境。

        进入2011年以来,宏观调控便一直以“稳定物价”为中轴,而以收紧流动性为主的货币政策则是调控主战场。1~6月份,央行保持着每月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节奏,并在2月和4月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

        张永军认为,密集的存准率上调后,相比大型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又与我国就业联系紧密,国家不能坐视不理。

        在他看来,考虑到未来通胀很有可能呈现逐步回落的趋势,并且经济增速也已经出现疲态,央行不会再频繁动用货币调控工具,特别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控物价更加细化

     

        虽然稳增长已受到决策层的关注,但在接下来温家宝要求统筹做好关系全局的几项重点工作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毫无疑问地位于首位,这预示着政策也没有丝毫的放松空间。

        温家宝指出,除管住货币总量外,抓好农产品生产、特别是食品供应,促进供求平衡;切实降低过高的流通成本,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合理把握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和力度;加强价格监管,稳定通胀预期。

        与4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相比,本次温总理强调的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他甚至还特别点出了食品供应、住房租赁以及流通成本三个具体领域存在的问题。

        而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本轮通胀最大的推手便是食品价格以及居住类价格上涨,而流通领域乱相也是间接推高各项商品成本的重要原因。

        张永军表示,目前物价走势似乎已经见顶,上涨压力正在减轻,而经济增长态势也有待数据证实,估计不会太坏,这为宏观调控留下了一个观察空间。

    货币政策更有针对性

     

        在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温家宝提出,要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强调社会融资总量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融资总量较为广义,能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的融资情况。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考察,可以丰富稳健货币政策的考核标准。

        在金融资本监管方面,温家宝强调,要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强化银行表外业务监管。

        在银行业务日渐多元化的背景下,银行难掩表外扩张的冲动。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指出,本轮宏观调控,对银行的信贷资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企业的融资产生的影响也是很大,民间金融日趋活跃,银行也想寻找新的突破点。

        “无论是跨境资本,还是表外业务,都会对宏观调控带来很大的干扰。如果没有良好的监管,就会形成调控的真空地带,会使宏观调控的效果大打折扣。”郭田勇告诉记者。

        央行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银行的表外业务贷款从2009年的1.6万亿增加到3.8万亿。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上一篇

    赛维遭穆迪红旗警示 光伏企业再显颓势

    下一篇

    消息面稍转好欧美股市跌速放缓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