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缓解电煤紧张 多地筹建煤炭储备基地

    2011-07-06 01:36
    每经记者  彭斐  杨芮  发自北京

        今年初的淡季“电荒”,将煤电矛盾推向了一个高峰。合同电煤的低履约,伴随着市场煤价的飞涨,电煤成了炙手可热的紧俏资源。

        尽管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之下,电煤供应逐渐跟上,煤电矛盾暂时得以缓解,但在结构性“电荒”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为了满足本地的电煤需求,各地开始谋划自建煤炭储备基地。

        不过,针对这一波地方储煤热,分析人士指出,地方大规模上马电煤储备项目,存在相关企业借机圈地的可能,而鉴于电煤储备是动态的,有限的地方储备量不可能对电煤整体价格造成影响。

    地方电煤储备遍地开花

        重庆市政府和能源集团6月30日前储备电煤100万吨的任务提前完成。

        截至6月29日,重庆市电煤储运集团有限公司(原长江电煤公司,以下简称煤储集团)顺利实现电煤储备101.72万吨。

        据了解,受重庆市内煤矿整合减产、周边省市煤炭封关等因素影响,今年重庆电煤缺口高达1000万吨,预计到2015年将达3300万吨。为此,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指出,以能源集团下属的长江电煤公司为基础,组建一个大型的电煤储运公司,实施“引煤入渝”,于6月30日前储备电煤100万吨。

        记者从煤储集团了解到,通过多次市场调研,重庆港务集团猫儿沱港、奉节梅溪河码头和涪陵乌江码头,被确定为三大市级电煤储运基地,通过从市内各区县、周边的川黔滇、西北的陕甘宁和秦皇岛集散地等收储电煤入渝。

        煤储集团正常运转后,将实现每年组织500万吨电煤入渝的任务。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表示,近年来我国对于建设煤炭应急储备体系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年初的大雪灾之后,其重要性就更加突出。

        2011年以来,我国的煤炭储备基地建设正在启动之中,北京、山西、山东、湖北、江苏、安徽、辽宁等地纷纷提出了建设煤炭战略储备基地的规划,部分煤炭储备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和已建成投入运营。

        据悉,山东省规划到2015年建成6~8个省级煤炭应急储备基地,煤炭应急储备规模在600万吨以上。2008年以来,山东规划建设了龙口等4个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对提高省内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去年底,中电投河南分公司已与三门峡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投资50亿元,在三门峡建设千万吨级煤炭储备基地。

        业内人士表示,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都有必要建设煤炭储备基地。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应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综合考虑区位、资源、运输、市场、进口等相关因素,合理布局。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电煤储备大规模上马,存在承建企业套取地方优惠政策、圈地等可能性,单一煤炭储备不可能解决当前电煤供应紧张的局面。

    难以左右电煤价格走势

        根据国家发改委今年4月出台的《关于下达2011年第一批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计划的通知》,国家第一批应急煤炭储备点共确定10家大型煤炭、电力企业和8个港口企业。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金峰认为,建设国家级煤炭储备,对于应急调价下的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都具有积极作用,不但可以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水平,而且还能够稳定市场、化解区域突发性供需矛盾。

        针对电煤供需矛盾和煤价飞涨的局面,日前法国电力集团提出,将在厦门建立电煤交易期货中心,计划年交易期货煤6000万吨。

        “参与期货市场的动力很欠缺,估计期货市场的运行很困难。对整体缓解供需矛盾的目的估计也起不到作用。”西南证券煤炭行业分析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上述分析人士同时指出,不管是地方储备还是电煤期货,电煤的储备不可能是长期的,因为它有自己的标准库存周期。所以,储备电煤还要考虑其经济性和效用能否达到。

        同时,综合考察各地区已发布的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规划,储备基地规模动辄1000万吨、2000万吨,甚至5000万吨,令人振奋,也令人担心。储备规模似乎成为一项评价储备基地优劣的重要指标。

        林伯强对目前这种应急储备体系并不看好。他表示,“首先,作为国家储备,想要达到应急目的不太可能,因为电煤的储备是动态的,当前最应该解决的是电煤能否运入的问题。其次,从遏制电煤价格层面上讲,地方储备量占电煤需求总量的比例很小,对整体价格几乎没有影响。”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上一篇

    京沪高铁开通头3天 黄金航线客座率降4个百分点

    下一篇

    瑞典加息 澳央行维持利率不变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