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一个涨停板,对于私募明星而言,仿佛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根据壹私募网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6月30日,共有468只私募产品在信托平台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净值,今年上半年收益率超过10%的私募产品仅有10只,而亏损产品达391只,占比达83.55%。罗伟广、石波、肖华、吴险峰、吕俊、赵笑云、刘明达等大牌私募明星旗下多只产品出现了超过10个百分点的亏损,部分产品亏损甚至超过20%。
以追逐绝对收益为目标的阳光私募开始遭遇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信任危机,清盘、发行失败接踵而至。
391只产品亏损2011年上半年,A股市场迎来一轮小熊市,上证指数下跌14.31%,沪深300指数下跌12.51%。
然而,善于把握股市机会的阳光私募产品,并未展现出熊市抗跌的能力,反而是跟随市场下跌。
根据壹私募网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6月30日,共有468只私募产品在信托平台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净值,其中仅有76只产品实现正收益,一只平盘,其他391只私募产品遭遇亏损,亏损比例达83.55%。其中,净值下跌幅度超过10%的产品高达138只,其中一只跌幅超过30%,29只产品的跌幅超过20%。
跌幅最大的是倚天投资旗下的中融信托-天星2号。该产品成立于2010年10月13日,目前的净值已经暴跌至0.6372元,累计跌幅为36.28%,年内跌幅达31.51%。在净值下跌超过20%的产品中,新价值掌门人罗伟广旗下产品占据7席。
上半年排名第一的私募产品是兴业信托的呈瑞1期,该产品自2010年10月25日成立至今,累计收益率高达40.27%,今年上半年实现22.56%的收益率。
此外,去年的亚军私募产品泽熙瑞金1号取得了14.05%的收益率,排名第三位。泽熙旗下的其他产品均取得了正收益。
78只产品净值在0.8元以下由于上半年众多私募产品净值大幅度下跌,清盘的警报已经拉响。
据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截至6月末,净值在0.8元以下的阳光私募产品数量达78只,其中39只产品成立于2010年,4只成立于2011年。
融智投资研究员彭晓武认为,如果股市行情得不到改善,未来因为业绩和规模遭遇强制清盘的私募基金数量将急剧上升。
据彭晓武介绍,阳光私募产品的清盘主要包括几种情况,一是产品到期清盘;二是由于看空后市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管理人选择主动清盘;三是由于产品业绩亏损和管理规模过小被信托公司强制清盘。
彭晓武认为,尽管从已清盘的数据看,目前因业绩亏损触及止损被信托公司强制清盘的产品数量极少,但未来这种可能性将大幅增加。
“较早成立的阳光私募产品几乎都没有止损规定,而近两年来银行作为主要销售渠道参与了私募发行,对私募管理人的风险控制意识要求进一步提高,目前非结构化产品大都设定了0.5~0.8元之间的止损线,所以如果行情没有大的反弹,2010年后成立的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很可能面临一轮较大的清盘潮。”彭晓武对《每日经济新闻》说。
彭晓武表示,未来,客户资金赎回导致阳光私募产品规模达不到信托公司要求也将成为清盘的主要原因。他指出,非结构化阳光私募产品封闭期一般为6个月,接下来6个月赎回需要支出2%~3%左右的费用,一年之后赎回基本不需要任何费用,2010年之后成立的阳光私募将面临更大的赎回压力。
“当这些产品遭遇赎回,规模缩水至无法负担操作成本时,管理人主动清盘或者被信托公司要求清盘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他说。
截至2011年6月25日,国内通过信托平台发行的非结构化证券投资类阳光私募基金超过1000只,清盘的数量为47只。
私募发行进入冰点A股行情清淡,私募业绩不给力,投资者正逐渐失去信心。
“以前是排队购买明星私募的产品,现在的情况却是因为募集不足而延期发行。”壹私募网研究中心基金理财师谭茵说。
彭晓武认为,“市场赚钱效应减弱和信托公司募集规模要求提高是主要原因。”
今年以来,延期募集的阳光私募数量达16只,除 “黄金组合1期5号”为TOT产品外,其他均为非结构化产品。这些产品中,不仅包括尚雅投资发行的“尚雅17期”、云程泰的“云程泰3期”等明星产品,还包括今年私募新秀呈瑞投资发行的“呈瑞5期”。呈瑞投资旗下的产品夺得了2011年上半年收益冠军,但仍未能逃脱市场的“冷遇”。
据了解,呈瑞投资成立于2010年5月,2010年10月25日发行第一只阳光私募呈瑞1期,2011年4月连续发行了呈瑞2期、3期和4期3只产品。“呈瑞5期”产品原计划推介时间为2011年5月18日~2011年6月18日,但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由于最近市场不好,公司准备和信托方正商量延期募集。
彭晓武指出,阳光私募募集期一般是1个月,也有的募集期是30个工作日。往年阳光私募发行很少延期,很多产品半个月就募集成功,今年以来,市场持续低迷,阳光私募赚钱效应减弱,发行遇困在所难免。
数据显示,上述发行延期的16只阳光私募中,多只产品的募集时间已经超过两个月,分析人士指出,尽管目前市场出现回暖迹象,但这些产品仍难以逃脱发行失败的厄运。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