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通胀压力引发热议 专家提醒防范紧缩过头风险

    上海证券报 2011-06-27 10:29

            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相伴而生的通胀风险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25日至26日举办的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官员和专家学者纷纷指出,实现经济复苏需要警惕全球性通胀风险。

            论坛上有学者指出,中国货币存量达到70万亿元,是GDP的两倍,而美国这两者的数字相近,进而认为我国货币流通太多,应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对此,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表示,当前形势下,在实行货币流通量向所谓正常水平回归时,很可能引起一些企业产品供应链的断裂和资金链的断裂,对此风险应加以防范。

            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首要任务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5日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他指出,实现经济健康复苏需要警惕全球性通胀风险。经济从衰退到复苏充满挑战,增长和通胀往往相伴而生。近一段时期,国际市场上粮食、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通货膨胀在全球出现一定的蔓延之势,给经济增长带来阴影。

            李克强强调,面对全球性通胀压力的挑战,单靠个别国家能力远远不够,需要各国相互沟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既恢复和保持经济增长,又抑制和减轻通货膨胀,才能促进世界经济健康运行。

            李克强表示,中国已将保持物价稳定作为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我们通过一方面增加粮食、能源等基础产品的有效供应,一方面抑制不合理的需求,有利于控制通胀预期和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李克强说。

            全球范围内通胀压力加大的问题也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世界经济避免了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的大萧条,出现缓慢复苏的迹象。但与此同时,“由于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性通货膨胀,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新的冲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如果说2009年国际贸易的大幅度下降是金融危机的第一轮冲击波,由美元贬值带来的通货膨胀则可能是第二轮冲击波。

            在郑新立看来,第一轮冲击波使全球贸易下降了30%以上,第二轮冲击波可能使人们手里的美元资产被吞食掉三分之一以上,“这一轮冲击波与上一轮冲击波相比,破坏性和影响可能要大得多。”

            不能忽略企业盈利前景预期

            为了回笼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更好地控制住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今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的高位。

            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认为,任何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让货币流通量回归到正常水平的提法总的来说没有问题,但因为中国正处于转轨时期、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城乡存在二元结构,就中国而言,何谓货币流通量的“正常水平”需要考察。

            “如果单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可能造成这样的结果,所谓正常水平就是紧缩或者偏紧,而中国和西方市场完全不一样。”他说。

            紧缩货币流通量过了头会有什么结果?厉以宁表示,在当前形势下,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在收紧货币流动性政策影响下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有的产业、地区和人群受影响大,要严防企业资金链和产品供应链的断裂。

            “滞胀不是没有可能。”他说,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对治理通胀是有效的,但是同时不能忽略企业盈利前景预期。

            厉以宁强调,“如果把已经偏紧的货币流通量理解为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继续紧缩,从微观层面来看,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部分企业的经营困难。”厉以宁说,对此风险应加以防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仍高达9%以上,现在谈“滞胀”为时过早,但也要防止“紧缩过头”的趋势。

            从物价来看,樊纲认为,目前通货膨胀基本已得到控制,应该说这轮通胀比2006年-2008年的通胀要相对温和。下半年通胀压力会趋于稳定。

            樊纲强调,货币政策本质上永远不是针对一个变量,应该强调均衡,要兼顾经济增长和通胀治理等方面。他说,要防止“紧缩过头”的风险,这很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过快下滑。

    上一篇

    温家宝:货币和信贷供应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下一篇

    戴相龙:社保减持中资行H股是正常操作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