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近期银行系基金连续延长募集期,阳光私募也出现募集失败,其他如房地产等实体经济行业也忙着四处拆借资金。
每经记者 李娜
在《每日经济新闻》昨日报道《延长募集袖珍再现 银行系基金“哑火”》的同时,背靠农行强大渠道优势的农银汇理基金公司昨日也宣布,延长旗下债券型基金募集期。
不仅是近期银行系基金连续延长募集期,阳光私募也出现募集失败,其他如房地产等实体经济行业也忙着四处拆借资金。
据了解,近期即使是银行也患上了资金“饥渴症”,直喊缺钱:央行接连上调准备金率创出历史高位,进一步缩窄了银行贷款空间;存贷比中期考核日的步步临近,给各家银行带来存款的巨大压力……正因为如此,低风险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产品,成为了银行近期重点攻占的市场。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飙升至7%,理财产品7天年化收益率5.8%,10天年化收益率4.5%,14天年华收益率5%,21天年化收益率6.3%……《每日经济新闻》将从这一串串数字开始,揭秘基金销售不给力的关键。
理财产品前5月募资规模5万亿
2008年以来,基金业的规模萎缩。而同期银行的理财产品募资规模则是呈现出爆发性增长。
据统计,银行理财产品募资规模已经从2007年约4000亿元猛增至目前7万多亿元,仅今年前5个月就发行7000多款,规模超过5万亿元。
而同期的其他数字,可以对比出银行理财产品募资之巨大:今年1至5月,新增贷款不过3.53万亿元;今年前5个月,公募新基金的募集资金仅为1630.91亿元,不到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零头。
另据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6月11日至6月17日,38家银行共发行了280款理财产品,较上周增加24款,其中37家中资银行发行277款,其余3款由1家外资银行发行。中资银行平均每家上周发行的产品数量超过了7款
“尽管专家都说CPI有可能在6月中旬达到顶峰,不过下半年要大幅降下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市场资金面又是这么缺钱,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都快到7%,注定银行理财产品的‘好日子’还要继续。”中行的理财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本周一,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大幅上涨300个基点,狂升至6.955%。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向来受到shibor的影响较大。
低风险基金产品受挑战
面对理财产品凶猛的态势,基金业受到的波及是不言而喻的。在接受采访的基金市场人士都对记者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对基金的影响是深刻且全面的。
沪上某基金公司市场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前5个月,银行理财产品募资5万多亿元,而基金行业发展十年,截至目前管理规模为2.3万亿元,券商行业的理财产品规模更是只有区区1270亿元。原本应该是财富管理市场主力的证券行业,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某大型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则是进一步告诉记者,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我们国家的金融体制是以银行为主导的,而这种具有强大号召力的金融产品也往往从银行内部产生出来。”
就目前公募基金的布局来看,首先受到波及的就是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产品。
货币型基金以流动性好曾受到市场追逐,而在银行不断推出优化的超短期产品面前,优势也不断丧失。货币型基金申购赎回在途时间需要3个工作日,而不少银行都推出理财产品实时到账的功能。目前货币型基金的七天年化收益率为3%~4%,而随着银行理财产品近期不断攀升的收益率,4%以上的不在少数。
货币型基金产品的优势,或许仅剩下1000元低廉的进入门槛。就具体债券型基金的收益率来看,扣去进出的手续费后,大部分债基的收益率并不具备明显优势。来自海通证券的统计显示,截止到5月27日,债券型基金最近三年年化收益率只有6%。
年化收益率比拼战
2006年至2007年,是基金行业黄金时期,全民疯抢基金的景象至今仍让不少基金从业人士甚为感叹。而如今,昔日的景象却如此熟悉地复制在了银行理财产品身上。
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多家银行网点发现,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系列的产品甚是抢手。在揽储的压力下,银行几乎陷入了一场理财产品收益率比拼内战。
记者在工行某营业网点了解到,一款14天年化收益在5%的理财产品,5万元起步。尽管这款产品到期后在第三个工作日资金才能到账,年化收益率也并不具备绝对的优势,不过刚开始发行就受到客户的追捧。
农行的一位理财人员向记者表示,昨日农行在网上银行推出了一款7天年化收益率达到了5.8%的产品。“你要赶快去抢,一会儿就卖完了。”该工作人员不断叮嘱记者。
光大银行推出的10天期产品,年化收益率也给出了4%的“高位”。招商银行推出的21天产品,年化收益率为4.5%。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通常收益率比较高,记者了解到,此前民生银行于6月18日至6月19日发行的低风险品种D14-普款-100期,14天年化收益率为5%。
而据中行一位负责理财的工作人员介绍,中行推出的博弈定制的系列产品,得到了客户的好评。该产品为21天年化收益率高达6.3%,起步门槛1000万元。另一只同期年化收益率为6%的产品,门槛50万元起。在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的同期限产品中,此款产品的收益无疑是最高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款产品在到期日后可以实时到账,由于发行期只有两天,客户很多都选择了提前预约。
投资者买 上市公司也买
据了解,通常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发行的规模都在10亿元以上,个别收益率高的产品,往往要求的起步门槛比较高,总规模也有所限制。
一位投资者在微博上表示:“楼下的中信 (银行)6天理财年化收益率6%。民生银行有一堆5.8%、5.5%的产品,招行白金卡也有5.5%产品。天天看着不同银行的收益率,老百姓就玩‘资金大挪移’了。”
更有投资者感叹到:“看到银行正午时分启售一款理财产品,就去吃了一个午饭。回来就上网下单,结果卖光了!五万、十万起售的理财产品,卖出的速度堪比网上挂号和火车票!”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近期上市公司也选择购买理财产品。伊立浦(002260,收盘价9.90元)发布公告,宣布董事会同意公司使用不超过3000万元自有闲置资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巴曙松也在微博上写到,“今见到某上市公司上月发债筹资九十多亿,其中四十亿用作购买信托理财产品。”
记者调查
投资者需求: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退出股市的张先生
在4月中旬成功从股市逃顶后,投资者张先生并没有闲下来,反而变得更为忙碌,忙着在各家银行间寻找新的投资目标,短期理财产品成为了首选。
“我从股市退出来后,就在研究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也在各家银行来回挪。银行低风险产品比较安全,收益也基本上有保证。感觉特别明显的是,6月份以来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涨速非常惊人。银行间也在拼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目前来看,银行推出的信托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很高。房地产目前信托类产品的收益率波动范围在9.5%~13%,这个主要是取决于资金量的大小,不过这种产品风险比较大。”张先生一谈到银行理财产品,跟记者如数家珍。
◆亏不起的王女士
在中行某网点,记者碰到一位前来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王女士。
“今年股票也亏,券商理财产品也不行,公募基金也亏,专户一对多也在亏,私募都逼近清盘底线了。”在股票不当道的年代,王女士为了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左选右选。
“看来看去,也只有银行理财产品比较安全。就收益率也比货币型基金高,流动性又好。现在通胀这么高,就挣个三瓜两枣的,亏不起啊!”
◆卖产品者:“投资者要的是安全”
“今年市场不好,也只能买理财产品。”一家大型银行的个人金融部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有的投资者暂时从股票和基金市场撤退转战理财产品,还有一种就是喜欢比较稳定理财的投资方向。”他表示,“就目前来看,前一种投资者喜欢短期的,这也是近期短期理财产品火爆的原因,这类型机构客户比较多。”
“而后一类投资人则是比较喜欢半年期的产品,他们不喜欢经常往银行跑。具体来看,投资者还是从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率多方面来考虑的,安全性放在了首位。”
记者手记
4%年化收益率基金真的遥不可及?
不久前,基金业内人士王群航曾在微博中这样写道:“为什么银行的理财产品那么热销?得到的答案很惊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且稳定。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过纰漏,8%。”
在记者本次对理财产品调查中,多家银行从事个人金融业务的工作人员表示,8%的收益产品主要针对的是高端且资信状况非常好的客户,产品也主要以定制为主。通常大众化的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都在4%至5%。
无法否认的是,近期的理财产品十分畅销。和超过5%的CPI相比,年化收益率在4%到5%的银行理财产品连抗通胀都做不到,但至少超过储蓄。
在我们审视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时,是否应该先来看看公募基金交出的成绩单?海通证券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自2008年6月2日至2011年5月27日,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剔除指数型基金)、开放式偏股型基金、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率对应为-1.2%、0.28%、2.28%和6%。
数据进一步显示,年化收益率超过4%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偏股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数量分别为17只、17只和42只,总计只有76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率最高的为华夏复兴,达到了15.87%;混合型基金中,华夏大盘精选三年年化收益率为27.15%,金鹰中小盘和大摩资源优选两只基金则是在12.5%附近。债券型基金中的易方达增强回报拔得头筹,其A类三年年化收益率达到了9.67%。
上述数据无疑再次表明,纳入统计的271只基金中,只有76只基金能实现4%的年化收益率,占比接近不到三成。而能实现三年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的也只有52只基金,不到两成。投资者要想在众多基金中甄别上述高收益基金,绝非易事。
毫无疑问,随着市场的大起大落,以及如“老鼠仓”这样伤害投资的感情的事情接连见诸报端,无疑让基金业成为“只管发产品,拿钱不干活”的整体形象,让投资者逐渐选择远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