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存准率再逼临界点 加息之弦仍未放松

    2011-06-15 02:20
    每经记者  万敏  发自北京

        “简直是雪上加霜啊!前两天没加准备金率时,很多银行都已借不来钱了,我觉得市场有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下周一就缴款,没几天了。”

        昨日(6月14日)下午央行罕见在白天上班时间意外地宣布再“提准”后,一位金融机构的主管这样表达内心的焦虑。

        更有银行工作人员在刚宣布上调存准率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客户揽储,宣称“存款可送话费”。

        央行的这一决定显然是根据上午公布的“5月CPI涨幅创34个月高点”作出的。

        从2011年6月20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0.5个百分点。因此,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离市场认为的23%“临界点”更近一步。

        提高存准率的消息在A股收市之后,银行间现券收益率闻风全面走升,因为机构资金面预期急剧恶化。

        端午节及5月数据公布前,曾被市场视为加息的两个重要时点,但是都相继“踩空”。央行此次宣布“提准”,市场仍普遍认为,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有关分析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动用利率工具的时间可能被推延至月底或者下月初,以应对可能再次冲高的CPI。

    提准对冲流动性

        这是央行自2010年以来第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是2011年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存准率的主要作用是对冲流动性,6月份的央票地量发行,到期资金没法对冲。从惯例来讲,每个月调一次存准率,一是为了对冲到期央票,一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现在5月份的外汇占款没公布,预计会在3000亿左右,这也需要用调存准率来对冲。

        他认为,央行没有加息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现在企业的融资成本已经很高了,另外加息也会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杜征征认为,6月CPI可能会升至6.0%左右。本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6000多亿,加之此前4周央行净投放3000亿元左右,流动性短期虽然不充裕但是也不紧张;同时,市场对央行加息预期的存在,使得央票的需求不高,正回购也只能短期锁定资金,因此,准备金率上调在情理之中。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5月份,全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再创新高,同比涨幅达5.5%,创下34个月以来的新高。

        不过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也认为,现在存准率已经相当高了,当然国际上还有更高的,但过高是不正常的。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顶线应该在23%,在这个范围内还是有调整空间的。“上缴存款准备金率是有成本的,一方面央行要付给商业银行利息,另一方面银行将本可以拿去放贷或买债券获得更高收益的资金上缴,也承担了一部分成本。”

        上调存准率对银行的影响显而易见。巧合的是,央行刚刚公布上调存准率,就有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致电记者称  “只要在6月20日之前存入1.5万,就自动赠送50元话费。”

    预料或采用非对称加息

        目前负利率严重,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普通民众。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14日在微博里打趣称,“5月的数据和最近家里领导报告的菜、肉、油价上升情况趋势相同”,通胀压力还是较大。同时流动性有所收紧,贷款利率上浮较大,经济增速放缓。“个人认为政策重点是考虑提高存款利率,调节通胀预期,防止负利率对物价的二轮打击。”

        宗良认为,实际上这几次的加息有一部分是非对称的,表面上看一年期基准利率都是一样在调,但现在5年期的存贷利差只有1.5左右,仅从银行角度来考虑的话,利差已经很低。“比较理想的是对二年期、三年期的存贷款利率做比较大的差别调整,这样效果会更好。”

        经过4月6日的加息后,目前,五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为5.25%,五年以上贷款利率为6.80%。

        至于加息的时间窗口,西部证券宏观分析师刘彦召认为,下次加息可能是在下半年出现,如果下半年美国出现明显的加息预期,比如美国的核心CPI涨幅扩大,中国再加息可以减少热钱的流入规模。

        也有更多分析人士预期加息或在近期“落地”,但周末央行紧随加息的可能性不大。杜征征认为加息会推后至月底或下月初。宗良也认为,央行可能会在6月份的CPI数据公布前宣布加息,一方面表达控制通胀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为下半年控制通胀打好基础。

        另外一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货币稳健不应该是短期政策目标,而应该长期坚持。”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上一篇

    葛兰素史克“涉塑”药在港遭召回

    下一篇

    是否超调存争议 三季度或进入货币政策观察期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