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消费者的压力,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管,可民航竞争的巨大压力,迫使高铁必须将价格定在一个有竞争力的位置上。如果定得过高,无疑是把客流往民航那里赶。铁老大在这一次京沪高铁定价上的自律,没有漫天要价,证明了一个常识:市场竞争是一种最硬的约束,它会有一种自然的力量迫使经营者按市场规律定价,否则无异于放弃利润。在垄断的格局下,乘客没有选择,垄断的铁老大可以随意地定价。而随着铁路和民航的发展,交通格局在技术的推进下正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市场化革命,那种民航和铁路各霸一域操纵行业的自然垄断格局被打破了。
尤其是高铁票价可以根据市场情况上下浮动,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打破了铁路票价几十年从不打折促销的惯例。舆论喊了许多年,都没有让铁老大低头,而外在的竞争,让铁老大主动放弃了老大的傲慢,也开始像市场化企业那样打起了折、浮动起了价格,这是昔日的“老大”向市场化臣服的标志。
所以,高铁给中国交通发展带来的发展,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会在打破自然垄断格局上带来促进,在交通上形成一种立体的竞争态势。显然,目前高铁已经冲击到北京到上海的航空市场。先不说北京,其他地方开通高铁后,航空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武汉到南京,动车开通后,武汉至南京的航线就停飞了。虽然武汉到南京的动车需要3小时,而飞机只需1小时,可考虑到航空延误、市区到机场的距离,还有票价因素,航空没有任何优势。
高铁这种竞争的鲶鱼,会迫使航空保持一个比较低的折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经常不打折,也会迫使航空提高服务,提高准点率,不然的话,每一个服务上的不完善,每一次航班的延误,都是在把乘客往高铁那边赶。这就是一种有意思的竞争态势,航空公司之间有竞争,航空与高铁间有竞争,这样全方位的竞争,能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也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福利——消费者有了“用货币投票”的权利。
高铁成为行业鲶鱼,美妙的市场竞争才刚刚开始。笔者想说的是,政府部门这只看得见的“手”,要维持这种竞争,不要用行政权力干预这种竞争;不要没竞争几天,民航或者高铁害怕竞争了,就找上级部门说事,相关部门马上搞什么禁折令,或者以“防范恶性竞争”为借口禁止价格战。当然,政府部门这只“手”需要管制的是,不能让高铁与民航搞什么价格联盟,因为没有竞争的行业,吃亏的是消费者。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