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机构大宗交易接筹热情高

    上海证券报 2011-06-10 08:37

      2011年以来上市公司大宗交易平台显现这样的市场特征:一边是大量中小板、创业板公司股价快速下滑,致使解禁期满的原始股东“低价、快速”套现的意愿强烈;另一边是机构投资者日趋频繁地现身买方席位,接筹“冷门、超跌”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解禁股权。记者统计,今年截至6月9日,机构现身大宗交易买方席位的交易额已达19.9亿,超过去年全年的15.9亿。

      按照一般投资者的感受,有别于一般的大宗交易“套利者”,机构现身接盘极易引发对公司当前估值水平的认可,致使不少大宗交易一披露,翌日相应公司股价便会大涨。

      但记者梳理历史数据后发现,有别于2008年至2009年的内部对倒,2010年后机构参与大宗交易,多基于低价抢筹、融资拆借、甚至或明或暗的利益输送等,其增持后公司股价的中长期效果也阴晴难测,甚至多数还会持续暴跌。

      2011年6月8日,台基股份(300046)首次上榜大宗交易,卖方是金元证券北京新外大街营业部,买方是一家机构专用席位,双方成交360万股,成交价18.3元/股,较当天收盘价19.58元/股折价约7%,成交额达6588万元。

      台基股份是机构借道大宗交易接筹上市公司股权的最新一例。记者统计,从2008年至今,机构以买方身份现身大宗交易平台共发生过181起,从绝对金额来看,2008年总成交额为11.86亿、2009年为8.9亿、2010年为15.9亿,而2011年至今仅半年不到即达19.9亿。

      从交易对手方来看,181笔交易中,有101笔买卖双方均为机构席位,80笔卖方为营业部席位;前者涉及交易额30.1亿,后者为26.6亿。从趋势上看,2008年、2009年主要是前者为多;而进入2010年,后者占比显著增加。这实际折射了机构参与大宗交易市场的背景与目的已然发生迁移。

      以数据观之,在80笔机构买入、营业部卖出的大宗交易中,来自中小板、创业板公司的案例达58笔,来自深市主板公司的有22笔(有趣的是,竟无一笔来自沪市主板公司)。

      同时,机构参与大宗交易的目的也从最初的内部席位对倒,到如今拥有多元化初衷。

      如低价抢筹的初衷。再以台基股份为例,该公司5月以来每天换手率都不足1%,6月7日仅换手0.34%,成交量仅23万股。如此清淡的交易现状下,某机构若在二级市场上一次性增持360万股,必导致股价暴涨,成本大增。而通过大宗交易市场则可折价7%接货,其抢筹经济性考量顺理成章。

      类似的案例,依交易额大小,还有机器人(300024)、路翔股份(002192)、威创股份(002308)、金亚科技(300028)、理工监测(002322)、科大讯飞(002230)、立思辰(300010)、东方园林(002310)、莱美药业(300006)等,大多为中小板、创业板上的“冷门股”。若以事后效果观之,大多并未因机构增持而获得较好的股价支撑。

      又如融资拆借的初衷。本报曾连续刊发《金宇车城(000803)岳阳兴长(000819)现蹊跷大宗交易》等报道,指出中信证券(600030)曾通过大宗交易,于2010年12月30日买入、旋即于2011年1月4日卖出两公司大额股权。其背后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一笔针对某股东的短期融资拆借。

      耐人寻味的是,多位基金从业人士私下告诉记者,“大宗交易信息披露及时、完备,为避免额外麻烦,基金一般参与很少,也没有专门研究人员及模式"盯住"大宗交易平台,并未成投资体系。未来可能基金私募产品会尝试做一些。”

    上一篇

    三重忧虑冲垮“红三兵” B股杀跌背后黑手

    下一篇

    纺织品国标实施在即 3家印染龙头有望受益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