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因塑化剂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风波持续蔓延。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公告称,自2011年6月1日起,将暂停进口台湾方面通报的问题产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料、果酱果浆、胶锭粉类产品和食品添加剂。
这是塑化剂风波在海峡对岸引爆舆论以来,大陆有关部门采取的应对举措。几乎就在同时,统一集团确定一款含有致癌塑化剂的芦笋汁在大陆销售,此前“大陆销售的产品不含塑化剂”的声明被自我证伪。尽管企业表示涉事产品在大陆没有统一渠道销售,是“小三通”后由贸易商带入大陆市场,但是谁也无法确认有多少含塑化剂产品通过类似途径在大陆市场销售。此外,台湾企业在大陆独立生产的产品,是否果真没有问题,也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自由流通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模式中,当境外某地的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却又坚称在境内销售的同类产品没有问题,总是很令人生疑的。基于这样的常识,公众当然要质问境内有关部门,采取行动为何如此迟缓?在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非要等到涉事企业确认问题产品已经输入境内,才缓慢采取暂停进口之类行动,是否显得过于“谨慎”了?
事实上,依照重视食品安全保护公民健康的国际惯例,每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不应该是等到彻底确认相关产品有问题以后才要求下架或者暂停进口,而应该是对相关产品先行下架或暂停进口,确认没有问题才重新允许上架或恢复进口。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有价值的“谨慎”。
具体到塑化剂风波,暂停进口只是将问题产品拒之境外的消极应对,采取的是一种被动防守的姿态。而民众的期待显然不止于此,他们还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在食品安全面前更为主动更为积极一些。比如说,在暂停进口问题产品之前已经进口的相关产品,需不需要及时下架封存?我们应不应该对台湾有关产品展开有针对性的大规模稽查?更进一步,大陆食品有没有添加塑化剂?为何不立刻开展塑化剂专项检测活动,让消费者真正感到安心?
相比口头上的简单否认,权威的塑化剂检测才最具说服力。台湾的塑化剂风波之所以会让大陆消费者感到分外担忧,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从未把塑化剂当做一种被检项目,因此也根本不能确认相关产品中是否已经含有,以及日常饮食中是否已经摄入。换言之,我们之所以没有塑化剂风波,只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检测塑化剂;但是谁都知道,越是从来不检测,无良商家越是拥有胡作非为的宽阔空间。
说到底,暂停进口只是对台湾含塑化剂产品的小面积防守,而公众需要的是对塑化剂进行专项检测的大面积进攻。根据一般的经验,曝光于境外的问题产品事件,大多也都能在境内找到“知音”;那么,塑化剂会否成为一个可喜的例外呢?我们期待着质检部门早日给出一个权威的答复。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