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滞胀”悬疑吓垮A股 6月能否绝处逢生?

    2011-05-29 09:11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恐惧就像深渊。当你看着它时,它也看着你。滞胀真的来了吗?

    每经记者  杨可瞻

     

        上世纪70年代,当嬉皮士们还在哼唱收音机的小曲时,滞胀就已成为了美国经济的标签。最近,中国股市也遭遇滞胀“绯闻”缠身。最明显的一个迹象是,从国内经济学家到外资银行,都在没完没了地争论经济放缓与通胀加剧的问题。

        发明滞胀一词的经济学家并不想吓垮A股,但他却做到了。

    滞胀担忧加剧

     

        老卢,是深刻感受滞胀威胁的中国股民之一。为此,他还交了不少学费。

        上周五,老卢逆势买入了大元股份(600146,收盘价20.29元)。由于才加过准备金率,且市场普遍预计最早6月加息。他并不太害怕这个周五会出什么意外。当天,大元股份收涨1.12%。这让他很高兴,一次难得的抄底机会到了。

        市场总会证明你是错的,这句话不假。本周,股市很快就给了老卢一个下马威。周一,大元尾盘跌停。一天后,其放量大跌超过8%。当老卢周四咬牙以地板价抄底后,地板却成了天花板,该股再次上演跌停。也就是说,从周一到周四,老卢账面上已亏损接近30%。

        作为一名入市超过5年的股民,卢有一些灵通的消息并精通K线和技术指标。但他对宏观经济却不太在行。当他决定仔细浏览下这方面信息时,却开始心急起来。

        本周,数家机构警告中国经济面临滞胀风险。其中,法国兴业银行在一篇报告中称,尽管经济数据并不构成趋势,但它指明了一个方向。如果这个方向得以维持,中国经济放缓速度可能将快于预期。另外,美银美林经济学家则认为,熊市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对经济增长的担忧,即对“硬着陆”忧虑。

        而推升滞胀恐慌的元凶之一,就是汇丰银行周一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资料显示,5月份该指数跌至51.1,低于4月的51.8并创10个月来新低。表明尽管经济总体呈扩张趋势,但扩张势头却大幅放缓。

        事实上,汇丰PMI的采样标本更贴近中小企业。但从4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PMI,已经可以明显感受到经济进一步放缓。4月,PMI从3月的53.4跌至52.9,为自今年2月以来首度环比下降。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

        5月24日,来自摩根大通的一份报告,同样加剧了市场对经济放缓的担忧。报告称,中国工业生产于最近数月已有所放缓,政策导致的汽车销售额下降、存货调整和电力短缺都可能导致制造业增长于未来数月内更平缓。而且自去年11月以来,PMI订单与存货的比率稳步下降,显示未来数月内工业生产的增长将更为缓慢。故对工业生产环比增长率的预测,从4月份经季度调整的环比14.1%下调至7月份经季度调整的环比10.2%。预计二季度GDP增长8.3%,低于一季度的8.8%。

        而在经济放缓逐渐被市场认同时,对通胀的担忧却一点没放松。安信证券最新报告显示,5月蔬菜价格第二旬比第一旬环比平均上扬4%,猪肉价格环比平均涨3%。而考虑非食品领域的价格压力,CPI在5~6月有向上摆动的风险,将5月CPI同比涨幅预测值上调至5.5%,暗示5月CPI将创此轮通胀高点。但CPI同比筑顶过程仍未结束。6月CPI或同比上涨6%。

    有胀但没有滞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恐惧就像深渊。当你看着它时,它也看着你。滞胀真的来了吗?

        平安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孙方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市场对于滞胀的明显悲观,是近期A股走低的主要原因。但客观的说,现在经济是处于通胀还没下来,需求却先行放缓的环境。从PMI值看,尽管其增速环比下滑,但仍处在扩张区域,暗示需求仍然存在。除非价格仍大幅上扬,否则需求还会保持整体向上的态势。从通胀情况看,5月CPI会比较高,甚至接近前期高点。但因为6月包含季节性因素,蔬菜等食品供给相对充足,预计届时CPI会有所回落。从经济增长看,GDP全年保持8%以上的增速是大概率事件。从这个角度看,经济根本就不存在滞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滞胀发生的风险很小。同时,回顾历史上的每一次滞胀,几乎都伴随着企业订单快速滑落以及大幅裁员,但目前我们并没看到这种迹象。

    货币缓慢微调A股有望6月走稳

     

        哪怕面对是一丝滞胀忧虑,A股都“伤不起”。本周,上证指数累计下跌5.2%,创自去年7月以来最大单周跌幅。不过,这种局面恐怕不会维持太久。有几大迹象显示,货币政策可能已开始缓慢微调。

        一个微妙的细节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  “2011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物价上行或处于较高位置情况下,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较高下,确实需要宏观管理的针对性有一定转向,并在这种转向中找到一个新的、既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控制通货膨胀的一个平衡点。事实上,这也是他年内首次将促进经济增长放在了抗通胀前面,暗示货币紧缩可能转向微调。

        而来自公开市场的消息,更加大了货币微调的可能性。据披露,央行本周停发了两周前才重启的3年期央票。而因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不足700亿元,这就意味着央行将向市场净投放590亿元。另外,5月有近5000亿元的央票和正回购到期,由于目前央行仅回笼3000亿元,预计本月公开市场仍将实现大幅净投放。

        “货币政策很可能出现微调”,孙方红解释称,“这就暗示央行将放缓数量工具的使用频率。至于价格工具,如果6月不加息,估计年内就不会再有加息了。3年期央票停发和周小川讲话,实际上已给出了一个比较明显的信号。如果2季度经济增速放缓超预期,不排除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放松。另外,此前数月连续上调存准率,已经在实体经济中起到效果。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并进一步抑制其利润增长。这实际上也已经起到了加息的作用。至于A股下半年会否有一波行情,这取决于经济放缓预期和政策何时开始松动。由于很快将公布5月经济数据,且7月将发布2季度经济数据。A股最快将于6~7月企稳反弹。”

        不过,南华期货总监张一伟仍持谨慎态度。他表示,除了滞胀恐慌外,A股近期走低还和国际板传闻有关。更重要的是,最近几年A股的实际收益率,已明显不如银行表外资产收益率,故现在有很多资金向银行理财、信托流去。

    相关新闻

     

    5月CPI或再冲高  加息呼声渐强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5月已经迎来最后一个周末,根据目前的基础数据,多家研究机构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5月CPI有可能超过5.5%,创下近34个月来新高。

        安信证券认为,5、6月份食品环比涨幅有超越历史均值的风险,结合非食品领域的价格压力,CPI在这两个月有向上摆动的风险。

        考虑到中国经济减速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忧增长大于忧通胀的情绪也逐步渗透至市场中,很多经济学家并不建议央行以数量型工具抑制通胀。

    经济减速,物价“攀升”

     

        5月物价走势恰似当月的气温变化——逐步走高。3、4月份受天气和行政调控的干预,食品价格环比呈现下降趋势,但5月以来,食品价格上涨趋势明显,环比价格或会转降为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5月上旬和中旬,将近30种主要食品涨多跌少,尤其是占CPI权重较大的猪肉、蔬菜和粮食价格均呈现出上扬态势。

        安信证券报告称,根据统计局数据,在重点监测的大类品种中,5月份第二旬比第一旬蔬菜价格环比平均上涨4%,猪肉环比平均上涨3%。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统计局、商务部和农业部的官方食品价格数据,由于饲料价格上涨、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导致5月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现已经达到2008年猪肉价格最高点的80%,预计5月CPI同比增幅将冲高至5.7%。

    通胀仍然“难言见顶”

     

        在翘尾因素、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均预示CPI继续上行的预期下,今年通胀何时步入下行通道?

        众多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判断,二季度肯定不会出现通胀拐点,多种促进涨价的因素将使CPI短期内仍停留在5%以上,甚至不排除超过6%的可能。

        安信证券报告表示,CPI同比筑顶的过程仍未结束;6月份CPI同比增速可能会达到6%。

        沈建光认为,即使6月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没有涨幅,在4%的翘尾因素贡献下,6月CPI也将升高至6.3%,何况资源类产品涨价还可能会使居住类价格成为通胀的又一重大推手。

        4月宏观经济数据已传递出明显信号:通胀尚未缓解,经济减速已见。有关数据刚刚出炉,便引发关于货币政策调整取向的大争论,最终央行选择将存准率上调至21.5%的历史高点而并未加息。

        当下各个机构关于5月数据的预测也已陆续公布,在央行应该如何调控货币政策这个问题上,加息似乎成为大家一致的观点。

        新华08(新华社下属财经通讯社)发布报告称,预计5、6月份CPI将进一步攀升,全年物价水平很可能超过2007年的4.8%,预计央行可能再次加息,端午节假期为政策出台的重要时间窗口。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上一篇

    A股“大旱”调查(上):赚钱效应差资金不愿“救场”

    下一篇

    G8出言乐观 欧美股市闻风上涨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