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腾讯公司“Q+”计划正式对外发布。继腾讯朋友战略之后,腾讯的平台开放计划又向前迈了一步。根据腾讯的规划,任何第三方厂商的软件都能接入QQ的平台,直接抵达庞大的用户群。
6.47亿QQ用户向整个互联网开放,足以让所有的第三方合作者跃跃欲试。但是,腾讯如何让开发者赚到钱?
企鹅转型长久以来,腾讯以四处进攻著称,漫长的产品线几乎覆盖了任何一个可以挣钱的细分市场。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腾讯挤压着任何一个对手的生存空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腾讯凭借着自建的封闭生态系统和6.4亿注册用户创造了巨额的财富。腾讯201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现金储备已经超过15亿美元。
这不禁让外界疑惑:腾讯为什么开放?
“腾讯永远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知名互联网观察家洪波表示,漫长的产品线让腾讯需要在众多领域同时应战,而新生的细分市场又分散着注意力,只有开放才能确保更大的竞争优势。
据了解,早在2006年,腾讯内部就已经有开放平台的讨论,但并没有付诸实施。
对于之前的探索思考,腾讯联席CTO熊明华表示,之前的讨论并不具备产业成熟的条件,原因在于第三方应用市场还不成熟。
“3Q大战是腾讯转向的导火索。”一位接近腾讯的人士表示,虽然“3Q大战”已过去一段时间,但直到今天一些腾讯人的痛感仍未能消弭。这种痛感,更多来自于腾讯对一直以来所坚持的路线产生了怀疑。
“3Q大战”结束后,“开放平台策略”在201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中被首次提及。在过去半年中,腾讯的“开放”步伐从未停止,从腾讯空间到腾讯朋友,腾讯一直尝试推出开放平台,上到与第三方应用开发商的合作,下到用户体验,腾讯一直在积累关于“开放平台”的经验。
平台竞争根据腾讯在“Q+”计划中的描述,未来QQ用户将不再需要桌面上的若干个图标,也不需要浏览器中的收藏,只需登录QQ,即可一键完成向Q+的切换,享受到第三方应用商提供的互联网应用。
据熊明华介绍,在“Q+”平台上,腾讯将尝试以API(应用程序开发接口)的形式向第三方应用商提供如内容分享、文件传输、语音视频等核心功能组件,第三方应用商则可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调用,将这些功能植入到创新应用中。
就在此前,腾讯旗下产品Qzone和WebQQ已经开放,其中有大量不属于腾讯的第三方软件供用户自由选择。业界普遍认为,此二者的开放是在为“Q+”试水。
熊明华指出,腾讯朋友、Qzone的开放模式更像是Facebook,而QQ的开放更像是苹果的AppStore。
事实上,开放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此前,已有新浪微博、百度框计算和淘宝相继开放平台。
“互联网巨头不约而同选择开放,说明互联网应用整合平台的模式日益受追捧,因为它能大大提升互联网用户体验,是互联网下一波竞争的焦点。”金蝶友商网总经理冯颉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金蝶友商网是腾讯QQ开放战略的首批合作伙伴,但除了和腾讯合作外,他们也同时与百度等保持着合作关系。
这意味着,未来的第三方应用很有可能在多个平台中同时出现。一位第三方合作者表示,目前各平台竞争激烈,“我们会在各大平台尝试,未来哪个平台会成为主流还是未知。”
分成难题应用开发企业、开发者之所以如此重视腾讯开放平台,是看重腾讯的用户规模和流量。但目前,腾讯旗下产品已经覆盖IM、音乐、SNS、支付、安全等各个方面,腾讯在开放过程中,是否会倾向自家的产品?
对此,熊明华表示,腾讯方面将坚持开放策略,不会阻拦腾讯的竞争对手产品进入平台。
据了解,截至目前,腾讯Q+的第三方合作者仅有金山快盘、起点中文、酷狗音乐、豆瓣电台、去哪儿网等少量应用,对此,腾讯方面表示,目前合作处于酝酿期,未来会逐步对外公布相关消息。
外界最关注的,莫过于腾讯“Q+”平台如何让开发者赚钱?
奥库传媒合伙人柳华芳认为,“Q+”的盈利模式应该是应用推荐分成。苹果的AppStore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苹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而且用户群有很强的支付能力和体验欲望。而“Q+”想通过应用收费来赚钱不太可能,一个QQ用户每月的支出是有限度的,这是难点所在。
对此,熊明华表示,对于与第三方开发者的分成机制还在探讨,“Q+”开放是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模式,不会一刀切。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