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第四张画》:摆脱不了的“文艺范儿”

    每经网 2011-05-08 12:51

      张  敏

      如果不是出现戴立忍饰演的继父一脚将小翔踹下凳子的镜头,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清新的文艺片。而此时,剧情已经进行了大半。

      我误解了。原来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它透过一个孩子的一段成长时光,关注了很多需要关注的群体:单亲儿童、外籍新娘、小偷、盲人、外省人。似乎只有继父的角色属于一个稍显“正常”的群体,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发现,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杀人犯。

      小翔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与这些人为伴,足见其童年缺失了多少关爱和快乐。

      沿着成长这条线,四幅画依次穿插在剧情中,含义也十分明显。前三幅画依次是父亲、朋友、哥哥,这些人虽曾在小翔的生命中出现,却最终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离开,哥哥和父亲相继去世,曾是小偷的朋友则选择主动疏远。因此,画中的角色恰恰是小翔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部分。

      毫无疑问,小翔的童年是不完整的,虽然最终能够与母亲一起生活,但作为一个失落的大陆新娘和夜店工作者,母亲能给他的关怀十分有限。而继父对小翔的关心,尚不如一个非亲非故的老校工,况且继父就是失手杀死哥哥的凶手。

      小翔与老师对背《大学》一段,则意在表现孩子的聪明,凸显对其成长环境的惋惜,同样是剧情的铺垫。直到电影的结尾,仍然没有点明小翔如何画出镜子里的自己,第四幅画也始终没有出现。这也正是导演的意图:在一个缺失关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无疑是值得反思的。

      近些年,台湾电影从晦涩的文艺路线,越来越多地关注现实题材(《九降风》、《囧男孩》与这部片子走的是同样的路子),甚至开始涉足政治(《弹道》)和历史(《一八九五:已未》),这无疑是个好现象。然而即使主题已然改变,台湾电影多年浸淫其中的文艺因素,似乎仍然挥之不去,使电影风格有模棱两可之嫌,这也是我产生文章开头的误解的原因。

      《第四幅画》从一开始,就以父亲的去世为剧情埋下一个重重的伏笔,这本是一个沉重的基调,然而在小翔在河里洗衣服一段,随着欢快的钢琴曲响起,这样的基调很快被打破。而衣服被河水冲走,孩子又跑跑跳跳地捡回来的镜头,更显得充满童趣。

      同是孤儿的老校工,先是重重地训斥孩子,甚至一把将饭碗打掉,继而又慢慢叙说起自己的成长。从逻辑上看虽勉强说的过去,但仍像一个话剧演员的独白,充满了自我陶醉和说教意味。另一段独白来自戴立忍,虽然在剧情上不可或缺,却仍显得冗长而腻味。

      镜头下的台湾风景,始终是美丽的。大海、河流、车站和林荫小路,在固定机位镜头下,都呈现出淡淡的如画一样的安静色彩。除了继父,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是善良的,包括纳豆饰演的小偷。

      不得不说,这些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元素,为影片打上了鲜明的“台湾制造”烙印。但也正是这些元素,弱化了电影想要表现的严肃主题。一个是温暖,一个是冰冷,在这种演绎方式下,似乎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与类似题材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相比,《第四幅画》中的暖色显得太多了。

      我也许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台湾电影的文艺范儿一直是我所喜欢的,但滥用文艺不免让人觉得审美疲劳,即使在历史题材的《一八九五:已未》中,文艺气息仍然挥之不去。但近些年,台湾电影正在努力走出纯文艺的窠臼,寻求与商业的有效结合,并出现了《艋舺》这样的佳作。从这个意义而言,《第四幅画》仍是一次有意的尝试。

      唯一挑不出骨头的,是郝蕾的表演,一个与现实妥协的大陆新娘形象,被演绎得无比饱满,又拿捏得恰到好处。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荣誉,的确实至名归。
     

    上一篇

    疯狂银价上演过山车 四个炒客的悲喜剧

    下一篇

    两个杰出“中华少年”:黄艺博与朱尚然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