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易宪容:抗通胀遏制流动性泛滥

    每日经济新闻 2011-04-17 07:38

      稿件来源:易宪容

      易宪容(社科院金融专家)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表示,3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升到5.4%,不仅高于2月份的4.9%,而且创下31个月以来的新高,更是远远高于官方4%的调控目标。在CPI高企的同时,反映企业生产成本的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一季度同比上涨7.1%,3月份上涨7.3%,同样是创两年来的新高。今年以来,面对物价快速上涨,通胀压力增加,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但是,为什么物价上涨还是比政府所希望及市场所预期的快呢?

      首先,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无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救市政策,欧美国家都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则在大地震后大举印钞。在这种情况下,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大量的热钱快速流窜,不仅导致全球不少金融市场的价格全面上升,也导致全球各种商品价格全面上涨。最近,随着中东北非地区的局势动荡,国际油价一度突破110美元/桶。世界银行最近指出,如果国际油价上涨10%,它将使世行的食品价格指数上涨2.7%,该指数现已经逼近2008年高位,比2010年上涨了36%,已经令4400万人陷入贫困。

      今年一季度,中国出现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最大原因就是国际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导致以美元主导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令中国进口的成本大幅增加。一季度中国进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其中,铁矿砂进口1.8亿吨,同比增加14.4%,进口均价同比大涨59.5%至每吨156.5美元;大豆进口1096万吨,同比基本持平,但进口均价同比上涨25.7%至每吨573.9美元等。可以说,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已经成为当前我们国内通胀压力增加的重要原因。

      其次,两年来国内流动性突然涌向市场,从而导致房价及各种商品的价格全面上涨,通胀预期已形成。比如,2月份的PPI同比上涨7.2%,3月份的PPI还在创新高,而PPI作为一个先行指标,它的快速上涨最后一定会传导到消费价格上。尽管最近各级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控物价,但是,在社会各方面价格水平都上升的背景下,仅通过行政的方式要求少数企业或商会保证商品价格稳定,只会让这些企业、行业或是减少生产,或是降低产品质量,最后的结果是商品价格上涨更快。

      第三,社会各种商品价格水平全面上升,也肯定会带动种种要素价格上涨,特别是劳动力工资上涨。2010年,国内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上升24%,而且政府为了扩大内需、改善民生,要求从2011年起,5年内每年居民的工资至少上升13%。居民工资的快速上涨,在可以增加居民消费的同时,同样会增加企业成本,更重要的是会形成价格进一步上涨的预期。

      最后,中国这轮通胀最根本的原因是超发货币的结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从2008年11月到2010年12月,国内银行发放信贷就多达19万亿元,而1998年~2002年5年间信贷增长仅6.7万亿元;社会融资总量从2002年的2万亿元扩大至2010年的14.27万元,年均增长27.8%。尽管今年货币政策开始回归稳健,央行也在频繁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但是货币政策对通胀反应滞后是一个基本事实。从最近公布的3月份货币、信贷增长来看,基本上都高于市场预期,人民币新增贷款就达到6794亿元,3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达4079亿元,是2月份的近两倍。

      两年多来,国内信贷增长过快、流动性泛滥与银行存贷款的低利率或存款负利率有关。无论是资产价格泡沫,还是要素价格扭曲、要素资源配置扭曲、产业结构转型困难、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都源于这种低利率或负利率政策。特别是居民存款的负利率,是严重妨碍当前中国经济向内需型转变的重大障碍。它不仅对居民具有巨大的消费挤出效应,也是国内房地产投机炒作不绝、房价难以调整的根本原因所在。

      对于当前的通胀压力,政府不要对GDP的下降左顾右盼,也不仅是通过行政干预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从根本上入手,阻止流动性泛滥,改变当前的负利率政策,全面打击房地产投机炒作,让住房市场价格回归理性,这才是控制通胀上升的根本之道。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责任编辑:HN024)

    上一篇

    国家统计局:今年中国经济滞胀可能性小

    下一篇

    IMF官员称亚洲经济已显现过热信号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