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非常繁荣,事实上,那些(跨国)企业(在中国发展)遇到一些冲突,可能是他们内部运营(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因为进入了太多的市场,却采用了不够准确的方法。所以,问题不在中国。”——前有百思买自有品牌退出,后有芭比的“告别中国”,面对跨国企业在华屡屡遭遇水土不服,高德拉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是说。
即便正接受记者的采访,黑卷发、棕肤色、高鼻梁,头上还戴着一顶小圆帽的高德拉特,手上依然端着他的一杆烟斗。谈到深处,他总是不忘低头,时不时地深吸一口,略有所思。
提起艾利·高德拉特,或许知道的人不多,但提起他创造的“TOC制约法”,许多人并不陌生。TOC理论找出了企业运营中的瓶颈,让企业在无需大量额外投资的情况下,在极短时间内显著改善运作及盈利。
在现今企业管理的哲学世界里,TOC制约法被很多业界专家誉为“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专家们甚至认为,比起此前的MRP(物料需求计划)、LEAN(精益生产)和6Sigma(六西格玛)等企业生产方式,TOC更胜一筹。
事实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小至不足50人的小厂,大至跨国企业,如通用汽车、宝洁,AT&T、飞利浦、波音、3M、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英特尔等都成功运用了TOC管理法,令企业保持活力。
TOC理论的成功,让发明人高德拉特一举成名。这位曾经当过物理学家的企业管理大师,开始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光环:财富杂志称他为“工业界大师”,商业周刊形容他为“奇才”……
不过,对于以上种种,高德拉特显得十分谦逊。他对记者说:“它们(包括TOC在内的管理哲学)都是大拼图当中很小的一部分。”
TOC关键在“制约因素”在TOC管理圈内,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9年前,一家公司总裁找到高德拉特,希望借助TOC的方法发展自己的公司。于是,在高德拉特的帮助下,这位在当时仅拥有40个下属的总裁开始把TOC应用到公司包括创新、工厂设计、生产、营销、销售在内的方方面面。去年,这家公司的净利润超过了10亿美元,9年间,一家小公司成长为一个上市大企业。
那么,TOC制约法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它真的那么管用吗?
事实上,TOC理论认为,一个不管看上去多么复杂的公司系统,最终都是由一个制约因素(或称为“瓶颈”)所控制的。制约因素决定了公司上下所有的问题,找到这个因素,让其他环节都迁就它,为它“松绑”,为它“减压”,公司的改善便能卓有成效。
“公司高管们的误区往往在于不分对象地叫喊着 ‘节省’、‘改善’,其实,如果在‘瓶颈处’浪费一小时,就等于整个系统浪费了一小时,而在‘非瓶颈处’节省一小时不过是徒劳。”高德拉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令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重焕生机。
为了更好地阐述TOC,高德拉特又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在美国乔治亚洲有一个奥尔巴尼维修中心,在世界各地服役的车辆到一定的年限后,都会被运送到该中心,进行检查维修。该中心拥有十几种不同的车辆装配线,此前一直保持着一个“完美纪录”,就是“从未准时交付过一台车”。
“奥尔巴尼中心从2001年10月开始全面实施TOC。一年之后,该中心负责人向五角大楼汇报成果时称,维修周期缩短了50%,所有生产线均按时或超前交付任务;由于库存减少,占用资产数量也下降了50%,现在他们甚至开始承接军队之外的车辆维修业务。”高德拉特说。
在高德拉特看来,随着改善的持续,企业的制约因素总会在不同的环节游走。“一个制约因素解决了,会出现下一个,那就一个个来。最终,制约因素会转移到企业外部,这时就需要对你的供应商和客户也进行TOC管理了。”高德拉特总结道。
TOC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对于自己发明的理论所取得的成效,高德拉特坦言:“TOC本身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
众所周知,当今制造业的所有生产方式和理论哲学,都是由两位企业家也是思想家所构建的——一位是亨利·福特,另一位是大野耐一。前者最早采用了“流水线”概念,让福特工厂在1926年创下了 “从开采铁矿,到把汽车放到火车上准备运送,总共时间为81个小时”的纪录;后者则是在流水线的基础上,创造了“拉动式生产”,也就是后人乐道的TPS(丰田生产方式)。它提出工厂运作必须像超市货架那样,只有消费者从货架取走一件产品,才能带动整个流水线为这个产品补货的概念,使得丰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净利率都远远高于业界平均值。
对于后人基于上述两个生产方式所发展出的不同理论之间的异同,高德拉特告诉记者:“(所有理论)是用同样的角度看待同样的问题,答案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大拼图当中很小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公司要基业常青,首先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战略方向,如蓝海战略、蓝海理论。如果一个公司运营不能够很好地执行,也达不到基业常青。所以,福特或者大野耐一的运营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管理好运营。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无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运营都十分重要,而制约理论就是把整个拼图重要的部分整合起来,一起达到目的。”高德拉特进一步解释。
大师眼中的中国市场现在的问题是,TOC理论或许可以帮助公司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产出,但当这样的理论来到中国是否适用?因为在当今的中国市场,工厂的生产或许已经不再以规模和产量取胜,相反,“产能过剩”正成为许多在华工厂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出的上述疑问,高德拉特表示:“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大约是10%,可你知道工资年均涨幅更高,这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钱用来消费,而且政府也鼓励消费,扩大内需,中国的市场容量增长速度将多么惊人。”
高德拉特以宾利目前在中国市场的情况举例说,宾利现在最大的市场在中国,而且最便宜的一款车也要16万英镑。“在中国,提高产量就意味着提升销售和现金流。”
而对于近段时间百思买、芭比等在国际市场叱咤风云的跨国企业在中国遭受的挫败,高德拉特的看法是:“问题不在中国。”
高德拉特认为,中国经济非常繁荣,企业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可能是内部运营(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因为进入了太多的市场,却采用了不够准确的方法,“如果一个公司进入一个新领域还用老方法,失败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高德拉特进一步阐述说:“尤其是大型分销公司,在整个过程中可能犯的错误实在太多。举例说,你经常逛街,在一个店发现一条裙子你非常喜欢,但没有你的尺码,作为客人,肯定非常不开心。但如果这家店铺不断发生这样的问题,那最后公司清库存时就只能大甩卖了。换言之,如果一个公司进入(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市场,他如果做得不对,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库存和销售系统是基于某种‘预测’,但是,没有人可以精确地预测到哪个店可能卖出哪些衣服、哪些号码,当然,他们也就不能取得成功。”
在高德拉特的眼中,即便是在中国市场已经赚取了许多利润的西班牙零售服装品牌ZARA,也并没有很好地将TOC制约法发挥到极致。“ZARA确实挣了很多钱,他们在12年前采用了TOC理论,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但是,我们知道零售行业方面有很多理论的创新,虽然ZARA是很好的零售企业,但是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TOC理论,沃尔玛也是一样,他们可以做得更好。”
对话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TOC的内在逻辑是,公司的一个核心冲突或制约因素造成了所有的问题和困境,听上去类似物理学。这种思维逻辑和你物理学博士的背景密不可分,是吗?高德拉特:完全正确。自然科学有一个信念,林林总总的现象看似毫无关联,但其中的要素其实很简单。近年来,物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统一场论”,用统一场来解决所有自然现象中的问题。物理学赋予我的又一方法论是,看到冲突后不会妥协。比如我们测量一栋楼,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出来的数据一个是30米,一个是40米。物理学家不会妥协说,那我们折中一下,就算它35米好了,而是必须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算出正确的楼高。TOC也秉承了这一理念,看到冲突后决不妥协,一定要找办法把它解决掉。
NBD:30年前,您是在 《目标》一书中提出TOC理念的,几十年过去了,您对TOC的思考有什么变化?
高德拉特:TOC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没有改变,它至今依然适用,但它也在不断成长,就像牛顿的力学定律生发出了近代物理学体系一样,这是一个开枝散叶的过程。半年前,一本由几位教授撰写、我作序的《TOC手册》出版了,全书有1000多页,但基石依然是30年前写在《目标》中的那些。
当然,变化永远存在。就像我前面说到的,30年前成本会计对TOC提出了严峻挑战,因为那时候“库存”还被认为是个好东西,但这种想法今天已成谬论。若干年前,企业高管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降低成本”,而非“提高有效产出”上。凯迪拉克的高管就曾问我:“为什么你的方案里没有降低成本的举措?我们要的是降低成本!”
30年前,TOC只是应用于工厂生产,而今已经扩展到了销售、市场、供应链等层面。对我而言,现在我希望不只是给人们一个解决方案,告诉他公司出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分几步走,我希望能够传授给他们发现并解决冲突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NBD:现在都流行思想植入,目前您的TOC理论向基层企业的传播工作做得如何?
高德拉特:在很多大学和MBA,如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和欧洲著名大学都有TOC相关的课程,有些课程只是涉及一部分内容,而有些是整个课程都讲TOC。TOC理论不断在演进,大学接不接受TOC理论已不是问题,而是能接受多少更多更新的资料。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