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原油价格的攀升,发改委也在2月20日随之调整汽柴油的出厂价格,全国93号汽油平均每升提高了0.28元,这意味着开车族每次加油增加了十余元的负担。为了节省开支,众多开车族开始各显神通,有人改乘地铁等公交工具,有人寻找同路人“拼车”,甚至有人气愤地表示要在汽油中掺些 “地沟油”。实际上,在开车族抱怨油价压力的同时,已经有更多人在担心石油节节高升背后的蝴蝶效应。
能源类价格的上涨对CPI有很大的间接影响,有网民在微博上给出了简单有趣的“油价通胀”逻辑链,大意是说油价带动运输成本提高,而物流成本提高会带动各种食品、商品的价格上涨。虽是玩笑,但确实有经济研究表明石油的不断上涨和各地区、各行业的整体通胀密切相关。
一味地被动节流开销并不能有效抗通胀。借鉴海外成熟市场经验,有些投资者开始主动出击,将资金转移至原油等能源类期货、或者跟踪这些大宗商品指数的基金,间接实现一定程度的抗通胀目的,国泰君安证券总经济师李迅雷近日也在 “2011中国抗通胀投资论坛”上对投资人提出资产配置上要有全球化视野的建议。
据彭博数据显示,能源类商品权重较大的标普GSCI总回报率指数2月份涨3.8%,连续第6个月上涨,创7年来最长连涨周期,直接推动相关投资基金的净值上涨。但国内投资者渠道受限,很难直接实现此类投资,国内市场以此为投资对象的基金产品也较少。
今年获批发行的首只抗通胀基金——博时抗通胀增强回报基金,其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中有20%权重涉及能源类资产,同时基金管理人会根据全球宏观经济周期、中国通胀形势等综合因素,灵活调整各类资产比例。根据合同规定该基金跟踪贵金属(黄金、钯金)、工业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力争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和市场环境下为投资人带来跑赢通胀率的收益,有兴趣的投资人不妨关注。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