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巨灾下的股市脉搏 把准重建和情绪拐点

    2011-03-20 10:02
    每经记者  李文艺  张雨

        人类文明的历史,总是与各种各样的灾难相伴随。资本市场诞生之后,亦是如此。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近2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各地区发生的多起重大灾难发现,巨灾下的股市脉搏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跳动,下跌、上涨都紧贴灾情发展。时点性灾难(如地震)来势汹汹,但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由其“导演”的股市行情也是快跌快收;然而,非时点性灾难(如瘟疫)下的股市,却随着民众恐慌情绪的蔓延,绵绵下跌,直到恐慌情绪慢慢消失。

        不过,正如灾难之后人们总是会投入新生活的重建,股市在重建带来的各种投资机会中,也将萌发新的活力,关键是看谁能踩准重建前夜的时间拐点。  

    对宏观经济影响  地震最小

        高震级地震发生时,往往可在短短几分钟内改变一个地区的人文地貌。尽管地震灾难来势汹汹,但有研究人员表示,地震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是最小的。

        来自华泰联合证券的报告称,综合考虑直接影响、政府对策以及是否容易引发恐慌情绪蔓延,就各种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大小做出排序依次是:瘟疫、飓风和洪水、冰雪灾害、地震。其中,瘟疫对宏观经济影响最大,而地震最小,主要原因是地震灾难对大面积农作物产生直接破坏、阻断交通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地震难以对经济造成实质性影响。

        但瘟疫灾害就不同,历史经验表明,在许多灾害中,恐慌情绪对实体经济的危害大于灾害本身,而瘟疫正是带来恐慌情绪最严重的灾害;其次是飓风和洪水,因为持续时间不确定,灾难发生过程中也会释放出一定的恐慌情绪。

        《每日经济新闻》统计近2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各地区重大灾难数据显示,当地震、雪灾、飓风及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一般以拨款抗灾为主要对策,且重建一般在救灾后立即进行。如“5·12汶川大地震”,在救灾工作展开2周后开始重建,2年内完成重建;“日本阪神大地震”也是如此。

        在这当中,核灾难对经济的直接影响无疑是巨大的。“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后,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该事件在近代历史中被称为“最昂贵”的灾难之一,并对前苏联经济造成严重伤害。

        综上可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带来的恐慌情绪程度不同,营造了各大灾难下不同的股市运行的经济背景。

    时点性灾难  股市快跌快收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日经指数从当天的19241点下跌至1月23日的17785点,跌幅7.6%,随后止跌出现小幅反弹;1999年9月21日,中国台湾集集镇大地震,当地股市停牌,复牌后5个交易日下跌5.2%,之后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2004年12月26日,印尼海啸,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地股市在随后几天出现短暂的小幅下跌,但此后的一周内,印尼股市止跌回升,累计涨幅超过5%;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当天A股尾盘小幅跳水,次日上证指数下跌1.84%,后出现小幅反弹……

        上述灾难对股市的影响在短短几个交易日内不约而同地出现“快跌快收”。

        “地震、海啸等灾害属于时点性灾难,一次性冲击经济存量,并导致受灾地区短暂的经济停滞,因此反应灵敏的股票市场也受到短暂冲击而下挫。但是该类灾难发生后,处理过程比较简单,政府会立即组织救援,经济损失的估算也比较迅速,因此股票市场一般会快速止跌回升。特别是对于大型经济体,恢复起来比较快,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展开两个星期的救援工作后,立即进入灾区重建,并在2年内完成重建。”国金证券宏观研究员徐炜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发现,单纯的地震、海啸等灾难对事发当国或地区的股市冲击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星期,且跌幅在10%以内,主要因受灾程度不同而异,且起初领跌的板块大多是银行、地产等。不过,这种时点性灾难带来的市场恐慌情绪几乎是瞬间的,一旦灾情得到掌控,市场信心迅速恢复,股市就会出现小幅反弹,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充分掌握信息,可获得一定的交易性机会。

        事实上,一些具有灾后重建概念的个股,也许在灾难发生时,在股市震荡中,就提前表现了。中国台湾“9·21”地震发生后,台股加权指数下跌过程中,一些水泥、钢铁、建筑等行业个股出现了正收益。

        不过,徐炜指出,尽管时点性灾难会在极短时间内对当国或地区的股市产生影响,但不会改变股市的长期趋势,毕竟这些灾难的发生一般都是局部的,损失也就局限在某区域内。

    非时点性灾难来临  股市“跌跌不休”

        1998年6月至9月,中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在此3个月内,上证指数从1380点下跌至1000点左右,跌幅超过25%;2003年4月上旬,“非典”信息公开后,上证指数开始下挫,从1600点附近持续跌至11月的1300点,7个月下跌300点,跌幅超过18%。

        特大洪水、瘟疫等非时点性灾难持续时间长,期间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恐慌情绪蔓延,因此对股市的影响也更久更深。“非典”时期,A股走势几乎紧贴事态发展。

        在“非典”疫情早期,由于各方信息混乱,上证指数从2002年12月到2003年1月,下跌了100点左右,随后开始反弹。

        其后,疫情开始扩散,并最终影响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但直到2003年4月,各方面对疫情的了解才开始清晰,恐慌情绪也逐渐升温,上证指数从2003年4月上旬的1600点附近开始了长达7个月的持续下跌,直到1300点才止住脚步,跌幅超过18%。可以看到,A股市场开始企稳上升发生在“非典”疫情基本消除、恐慌情绪逐渐消失之后。

        对比历次灾难数据不难发现,非时点性灾难对股市的冲击更难预测,往往跟随人们的恐慌情绪而波动,机会则出现在民众情绪的拐点上。

    灾后重建  行业机会显现

        不管是时点性灾难,还是非时点性灾难,这些单纯的自然灾害,其损失范围一般局限在受灾地区,也只会影响到当国或地区的股市,对周边市场并无明显影响。而在此当中,除了把握股市整体脉搏,踩准避险和入场抢反弹的时间点,不同灾难下,不同时间点也会出现不同的板块机会。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巨灾后,政府投入的重建资金及各种恢复性政策,给受损行业提供了发展机会。

        一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在地震、海啸灾难发生时,股票市场上首先遭遇重挫的是银行、地产板块,而受益的将是基建类板块。该类时点性灾害的发生,救援、重建时间都比较确定,受损失的行业也是暂时性的,而受益行业可能会在重建的两三年内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在诸如“非典”、核危机等非时点性灾难中,因为人们的需求受到抑制,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消费类行业,而这些行业在恐慌消失、需求恢复后,也会出现恢复性增长,还可能因为政府的政策性扶持转而成为受益行业。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周五持股发力 股王争霸赛首周冠军是黑马

    下一篇

    日本央行巨额注资超QE2 助推全球通胀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