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程元辉 发自上海
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前期更多考虑到照顾汽车行业的发展,因此“三包”政策出台已被拖延了6年时间。而资深消费维权专家强调称,出台汽车“三包”的相关规定无疑是促进中国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好事,希望这一政策不要向某个利益相关方倾斜,而是应该实现消费者和汽车生产厂商的双赢。
今年1月,国内汽车厂家纷纷收到国家质检总局发2011版《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以下简称汽车 “三包”规定草案),这被外界解读为汽车“三包”出台进入倒计时。
去年年底,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三处处长谢鹏鸿在公开场合表示,汽车“三包”政策已进入可操作细则规范的阶段,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3月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谢处长咨询有关汽车“三包”政策出台进程,谢处长未透露进一步细节。
尽管2011版汽车“三包”规定草案比2004版增加了操作细节规范,众多汽车厂家和专家对政策出台并不乐观,认为进入实施仍临“五大难题”。
出台“前夜”车企被私下征集意见
一份2011版汽车“三包”规定的草案已经于今年1月份由国家质检总局送到国内汽车制造商手中征求意见,而这也是在时隔6年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再次对汽车“三包”规定草案征求意见,因此也被解读为相关规定或许即将进入实施前夜。
1月中旬,河南省质监局组织省内汽车企业参加汽车“三包”草案征求意见讨论会,宇通汽车、郑州日产、海马汽车和部分4S店等省内主流汽车相关企业参加了讨论会。
一位与会整车企业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2011版汽车‘三包’规定草案比2004版改进很多,主要规范了在退车和换车上的操作,但我们对部分退车条款仍有异议。”
“比如补偿车主相关损失,为车主提供代步工具,参会汽车企业普遍不赞同这样的条款。退车和换车都应该规定得再细些,我们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具体细则规定,比如什么情况下可以退车,什么情况下可以换车,让汽车‘三包’政策更具操作性。”这位与会人士表示。
根据流程,地方质检局将收集意见提交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将会根据意见修改汽车“三包”规定草案,这次汽车“三包”政策能否顺利出台仍存变数。
上述人士认为,“其实,汽车企业对汽车‘三包’政策出台的时间并不在意,在意的是部分条款和配套政策以及细则,比如两家吵架是否该请个‘裁判员’,这个‘裁判员’要具有怎样的资历。如果配套政策跟不上,相关规定出来恐怕只会加大汽车企业和消费者的矛盾。”
上述人士的这一担忧也许不无道理,汽车“三包”政策草案在2004年公布之后,进一步的推进行动进展迟缓,6年时间过去了,期待已久的汽车“三包”仍在“襁褓”之中。
近期汽车“三包”政策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与官方的再次发言有关。去年年底,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三处处长谢鹏鸿在公开场合表示,汽车“三包”政策已经进入深入研讨并着手制定可操作细则规范的阶段,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
一位接近国家质检总局的消息人士对媒体记者透露,目前国内汽车生产企业都已接到国家质检总局下发的汽车“三包”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将作为今年全国“两会”上讨论的议题,正式出台时间并非谢鹏鸿透露的今年上半年,而很可能是今年8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此致电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办公室和谢鹏鸿处长,均未获得进一步消息。不过,汽车企业和专家对政策出台的时间并不乐观。上述与会人士表示,“很多工作都要做,现在还没完成,今年年内可以公布定稿就算不错了。”
利益博弈政策应实现消费者厂商共赢
有行业内部人士认为,相比6年前,汽车“三包”政策出台的时机已经成熟,依据是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国产汽车质与量的平衡发展成为消费者最突出的需求,出台“三包”规定是大势所趋。
该人士表示,2000多万辆的产能释放,汽车品质能否同步发展值得业界探索。最近一两年,国内外品牌此起彼伏的召回事件,已对汽车质与量的平衡敲响了警钟。
上海市汽车销售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徐宪成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不能以汽车销量的标准来判断汽车‘三包’政策出台的时机,要考虑国家对汽车‘三包’政策的配套措施是否已经做好了。”
在徐宪成看来,汽车“三包”政策不能成为扶持行业成长的工具,而是要成为维护汽车消费者权益的工具。不过,汽车“三包”政策迟迟未出台在客观上或许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一定助益。
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吴冬日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三包’政策是由国家有关部门主导制定的,而这些部门制定政策时往往过多站在了照顾行业发展的角度,而忽略了消费者的利益,这也导致了汽车‘三包’政策出台已被拖延了6年时间。”
一位汽车行业人士认同吴冬律师的观点,他说,“假如2005年就出台汽车‘三包’政策法规,相信很多汽车企业是承担不起的,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存活不了几家,对整个利润很薄的汽车供应链都是一个严重打击。”
他认为,“相对于6年前,现在汽车‘三包’时机更为成熟,6年前汽车还是奢侈品消费的范畴,现在普通大众都可以购买得起汽车,汽车开始成为大众消费品,因此汽车‘三包’政策出台很有必要。”
有媒体记者采访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资深消费维权专家武高汉时,武曾表露这样的观点:汽车“三包”规定即将出台无疑是促进中国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好事,只是希望这一政策不要向某个利益相关方倾斜,应该实现消费者和汽车生产厂商的双赢局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郑州日产和上汽通用五菱咨询汽车 “三包”政策带来的压力,郑州日产负责售后的负责人表示,“汽车‘三包’政策对整个行业还是有一定冲击力,但普通汽车企业完全可以应对。”
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办公室公共关系科经理梁哓冬对记者表示,“汽车‘三包’政策短期会对企业管理带来一定压力,也会对汽车供应链系统造成比较大的压力,但并不会存在长期的负面影响,而是有利于提升汽车质量的整体水平。”
“五大难题”公正权威的“裁判员”角色难演
尽管汽车行业可以吸收来自“三包”政策带来的压力,不过汽车“三包”政策一旦进入实施仍将面临“五大难题”。
徐宪成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讨论时说,“从汽车销售环节看,汽车已经实施保修,比如对发动机和变速箱都有保修期,对部分零部件也有保质期,问题主要集中在退车和换车上。”
对经销商和消费者来说,退车和换车中间要面临四大难题:一是保险问题,购车就要上保险,退车和换车了就要退保险和换保险,保险公司环节是否行得通?二是发票问题,经销商账务项目上该怎么走?三是汽车购置税问题,国家税务部门是否允许给退车进行退税?四是经销商经销权限,换回来或退回来的汽车就是二手汽车,经销商是否可以出售二手车?
除此四大难题之外,第五个难题就是“裁判员”问题,也就是公正权威的汽车质量技术鉴定中心,这点将在汽车“三包”政策实施中扮演关键角色。
徐宪成和吴冬律师在汽车质量问题上的观点就有交锋。徐宪成根据自己的经历向记者说,有数据显示,90%的汽车质量问题都是汽车车主使用不当造成,这与中国汽车消费者都是第一次购车有关。“目前只有30%的消费者是第二次购车,70%仍然是第一次购车,他们对汽车的使用和保养并不熟悉。”
但经历过多例汽车质量官司的吴冬律师却认为,“很多汽车的确存在质量问题,汽车缺陷分质量缺陷、设计缺陷和说明缺陷,有些说明书让消费者很难理解,以至于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问题。”
不过,地方上拥有的汽车质量鉴定中心数量仍屈指可数,要建立这样的质量技术鉴定中投资也会很大。郑州日产售后负责人表示,“‘裁判员’对汽车‘三包’实施非常重要,但这样的机构太少了,投资和维护成本都会很高,一般说汽车整车企业有资格做这样的鉴定,但往往只会代表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