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汤白露 发自北京
今年“两会”的召开让民间投资产生无限遐想。今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民间投资的“玻璃门”有机会打碎吗?
据了解,民间资本的出路问题已经再次进入有关主管部门的视野。3月8日,发改委投资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电话采访,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
他对记者说,“十二五”期间,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在有计划地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并引导民间资本介入更广泛的产业领域。“总体而言,民间投资的机会在逐年增加。”张汉亚说。
NBD:去年国务院出台民间投资“新36条”,但很多民间资本未能进入实体经济,反而进入股市、房市和菜市进行炒作。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张汉亚:关键还是政策体制问题。“新36条”只是框架性条款,需要进一步细化的配套政策。现在的问题在于,配套性政策仍在商议,这就导致民间资本仍然在寻找投资方向。所以,关键是政府要把“新36条”进行细化,并进一步落到实处,从而引导民间资本从游资中脱离出来,进入实体经济。
NBD:关于民间投资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会不会有进一步的鼓励性政策出台?
张汉亚:这是肯定的,也是一种趋势。事实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有所回应。报告再次要求,抓紧落实民间投资“新36条”,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
具体说,政策支持的重点在于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各种壁垒。也就是说,如何打碎“玻璃门”,这些都会在接下来的配套政策中予以体现。
NBD:据您判断,“新36条”将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哪些行业进行投资?
张汉亚:随着国家政策放开,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在逐渐扩大,投资机会也在逐年增加。比如一些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都将允许民营企业进行投资。此外,国家也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正在酝酿,很多国企将剥离辅业,这将给民间资本提供很多机会。
NBD:理论上民间投资的机会很多,但实际上投资渠道却好像很少,这是为什么?
张汉亚:估计这一局面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变。其中,国家政策将越来越细化,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各类配套政策也将陆续出台。另外,民间资本与“玻璃门”之间也需要一个磨合过程,目前大家都很提防“玻璃门”,甚至有畏惧心理。其次是行政性垄断给民间资本带来的挤出效应。目前,我国的垄断行业比较多,而且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滞后,使得民间资本一再遭遇“玻璃门”。种种政策性的限制,导致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狭窄,大量闲散资金不得不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从而进入其他市场进行投机炒作。
NBD:目前国家大力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您觉得民营企业是否有实力介入?
张汉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特殊性的产业,不仅需要资本,更需要技术创新。从这方面来说,民间投资只是作为财务性投资进行介入,很难带来实质性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各类机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科研院所提供技术创新,民间资本提供资金来源,这样会比较好。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