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审计署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服务中心出具的审计报告显示,2009年末,铁道部负债总额已达到13033.86亿元。从2006年至今,铁道部发行铁路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铁路建设债券共计5627亿元,目前已兑现的还不到1000亿元。
(2月22日《中国经济周刊》)尽管铁道部官员曾向社会公开声明,从中国铁路整体债务水平上看,处于安全、合理、可控水平,高铁发展不会导致债务危机。但是从现实来讲,形势不容乐观。
民生银行发布的《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报告》显示,快速增长的债务融资规模使得铁道部门在2009年支付的利息已达到400亿元以上,未来可能超过1000亿元。从2014年开始,铁道部将迎来还债高峰。有分析说,铁道部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
虽然现在铁路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很多,如银行贷款、债券融资、铁路建设基金、保险融资资金等,但是,随着铁路扩张性建设规模的急剧膨胀以及铁道部负债率的增加,融资已成为目前颇为棘手的难题。
为加快铁路建设效率和拓宽融资渠道,早在2005年7月,铁道部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2006年6月又推出 《“十一五”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方案》。虽然国家的公共政策颁布实施已五六年了,但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模式,还是没有任何形成的迹象,尤其是民间资本仍不敢向铁道部伸出“橄榄枝”。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门槛太高,民间资本没有话语权。铁路投资动辄数千亿元,民间投资顶多数十亿元,所占份额太少,进去以后参与决策的机会几乎没有。即便非要投资,也必须“组团”,要形成合力,但这对于财大气粗的“铁老大”来说,这样的民资还是个小孩子,要想拥有话语权比登天还难。
另一方面是回报难以保障。现行的铁路财务核算模式,主要考量主行业盈亏,而非企业盈亏。具体程序是,各铁路局将收入统一交到铁道部,铁道部根据运营情况按一定系数返还。这意味着每个铁路局的收入,并非是真正的收入所得。投资者连自己管辖的经营收入、成本和利润都无法控制,如何能保障民间资本的投资回报呢?
更为重要的是铁道部政企不分。各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作为铁路运输企业,虽然名份上分别是一二级法人,但并不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也没有自主决策、独立经营和财务核算的权力,所以,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营主体。而铁道部不仅掌控着经营决策、财务清算的权力,还负责行业运行规则的制定和监督,这种高度合一的体制,必将导致政府与企业间的权责不清,效率低下。
因此,要想规避铁路债务危机,现在首要的任务是激活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建设的热情。唯有体制变革,确保投资回报,才能激活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每经订报电话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