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9个月,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全总)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第二份调研报告 《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出炉。
2010年5月,在完成《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之后,全总新生代农民工课题组在全国25个城市(区)1000家已建工会企业展开第二阶段调研。在最终形成的上述报告中,着重提出要鼓励各地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方式,优先考虑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镇问题,建议全国每年至少解决400万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城落户问题。
“不能老停留于讨论,必须做起来,所以我们在这个报告中试图提出一个量化指标。”昨日(2月21日),课题组副组长、全总下属中国工运研究所副所长王舟波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及社会融入等问题,户籍瓶颈必须突破。
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4.5%波及全国的“用工荒”以及在劳动力市场上演的“抢人大战”还在持续。
自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度出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称谓之后,接近1亿人数的这一群体,正在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卢晖临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国的用工还是一个暂时性模式,没有真正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问题。
根据全总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整体收入偏低,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的57.4%,比传统农民工月收入还低167.27元。
调查发现,5.4%的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其工资水平未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而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4.5%,低于城镇职工(88.5%)4.1个百分点。
而在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中,有近七成员工的合同没有具体约定月工资数额,同时有16.8%并未持有正式的合同文本,这为维护合法权益埋下隐患。
加速解决农民工进城问题卢晖临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强烈的权利意识、生活目标和观念,较老一辈农民工不同,将是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在他看来,包括周期性出现的“用工荒”等,归根结底与户籍制度有关,但简单给一个户籍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农民工进城后,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譬如子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要在规划中通盘考量。
全总建议,要结合“十二五”规划,对全国城镇化率、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镇规模进行总体预测和制定总体目标。全国每年至少解决400万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城市落户,享有与当地市民平等的待遇。
王舟波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肯定有难度,因为相应的社会成本将会提高,进城不仅是一个户口解决了就完事,还要满足农民工具体的权利。同时,农民工本身的生活成本也会显著提高,其中的难度可以想象。”
对于400万这样的拟定目标,王舟波表示,这是根据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十二五”关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谋划大体得出的测算,只是一种建议。“这个400万,绝非单独指的是进入‘北、上、广’这种大城市,而是包括省会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以及中小城市等在一起的预测数字。”
卢晖临指出,“对于1亿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每年解决400万进城落户,需要20多年时间。前期提出这样的目标可行,总体而言,解决他们的进城问题,应该加速。”
在全国推广居住证制度早在去年6月份出台的首份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全总提出户籍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瓶颈,要试行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
当时提出的目标是,每年解决300万人的进城落户问题,对在中小城市、小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创业而又放弃农村责任地的农民工,取消准入门槛。
最新的这份报告建议,在劳务输出和劳务输入基本均衡、非农产业相对发达、条件基本成熟的地区,积极尝试和推广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取消对有稳定就业和稳定居住地的农民工户籍转入的限制,积极尝试推行积分制落户机制或居民居住证制度。
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融不进”与“回不去”之间,户籍制度成为必须跨越的一道沟坎。
全总提出,要逐步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保、住房、子女教育、交通、就业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还原其人口登记管理的本来面目,引导人口自由而有序地迁徙流动和就业。
在全国逐步推广居住证制度,使户籍改革由原来的“高门槛、一次性”模式过渡到“低门槛、渐进式”模式,即只要满足最低的居住条件,就可以办理居住证,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
全总另外建议,优先考虑新生代农民工中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能够在城市稳定就业和生活的那部分人员的城镇落户问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每经订报电话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